【公民把脈】AI成教師助手 提高教學質量

◆ 圖為市民體驗AI情緒識別3.0的數字產品。資料圖片
◆ 圖為市民體驗AI情緒識別3.0的數字產品。資料圖片

  隨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顯著的變革。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知識傳遞的方式,還影響了教育的整體模式和學習過程。

  在香港,不論中小學,甚至大學都嘗試利用不同AI系統作為提升學習的工具。在公民科主題三有關全球新科技發展概略課題上,亦有涉獵AI、大數據、雲端儲存等相關內容,培養學生與資訊素養相關的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引證及實踐加拿大教育學家Michael Fullan在2014年所提出的深度學習嶄新教學法(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幫助學生培育21世紀所需技能。

  關注學生狀態 評估學習情況

  礙於篇幅關係,筆者不打算在此對Michael Fullan有關6C的內容作解說,而是與大家探討,作為老師,如何利用AI技術提升學與教效能、培養所需技能。現今的AI科技已經能夠透過錄影式錄音的方式,從聲音、人臉識別等方式區分人士,並將他們對話內容轉成文字檔。

  在課堂上,老師大可利用AI系統對課堂錄影進行分析,例如在行為方面,透過面部識別技術,分析學生面部表情識別學生的情感,如興奮、困惑或疲倦等狀況,有助評估學生課上的集中度及互動情況,老師能夠根據分析結果,調整教學方法及進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又比如在語音和文本分析方面,AI科技能夠將老師的講課內容轉換為文本,並進行分析,以評估語速、重點強調和教學內容的清晰度。根據語音分析結果,老師可以改善語速,強調關鍵概念,並使用更清晰的語言表達。

  此外,老師亦可透過語音識別,分析提問用語及提問層次,有否因應學生回應問題而提出追問等,有助老師反思課堂教學,進而作出改善。

  另一方面,老師能夠將文本歸納,並利用AI科技提取出關鍵詞和課題重點,轉化成該課堂的筆記,透過電子學習平台給予學生,讓學生能夠於課後進行溫習,鞏固課堂所學內容。

  在評估方面,老師長時間收集課堂錄音,轉換為文本後進行分析。這有助老師利用AI技術提取關鍵知識,設計符合他們程度的測驗或考試題目,而且題目類別不限於選擇、填空、問答題、情境題等。

  此外,如果老師以電腦作為評估方式,現有AI系統已經能夠批改測驗,並將學生常犯錯誤製成報告,有助作為回饋,並為學生提供學習建議和製作補充材料。不僅減輕了老師的工作負擔,還能幫助學生針對性地鞏固所學,持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 魏文輝老師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教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