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錦囊】中國新能源企業如何突圍

  著名經濟學家 宋清輝

  對中國新能源產業來說,最近幾個月波瀾再起。消息面上,6月5日,5名美國國會議員提議並敦促美國國土安全部將兩家中國電池製造公司列入實體清單。那麼,這件事情究竟影響幾何?事實上,理性的投資人都明白,此事影響或十分有限,被美國國土安全部執法採取措施並不等於涉事中國企業產品不能進入美國。

  歷史上被點名的外國企業眾多,典型的如幾年前被點名的一些光伏企業、電商企業等,至今都沒有被列入特定法案實體清單,甚至也沒有被扣貨。退一步來講,即便發生海關扣貨,也不意味着貨物無法進入美國。美國海關有一套完備的審核、放行流程。只要企業能提供證據充分證明其合法合規性,那麼貨物就可以進入美國。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除上述所講到的執法面臨的巨大不確性之外,此次中國電池製造公司陷入的這一場風波,恐與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有關。對中國電池製造公司的不實指控並不是今年才提出,同樣的指控去年同期也曾由其他美國議員以公開信形式提出過,而近一年來並未發生中國電池製造公司出口美國的產品被美國海關扣留的事件。因此,美國「反華」議員在這個時間節點重新炒作同一話題,結果並不一定會比上次有所不同。同時,企業也會積極應對,回應市場各方關切。

  中美經貿關係不可能「脫鈎」

  我認為,此次風波的目的還是為了干擾中國新能源企業在全球的佈局,從本質上來看,其殺傷力有限。因為從整個時代趨勢來看,中美經貿關係早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雙方也都從這種關係中直接受益,「脫鈎」更是不可能做到的。

  總而言之,對於此次風波,內地輿論不必過於緊張,關心則亂。相信內地企業有能力也有視野可以處理好類似事件。建議中國電池製造公司積極應對,充分利用國際規則和海外法治環境合理合法地保護自身利益。

  近年來,儘管美國市場風險和挑戰很大,但是依然阻擋不住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出海步伐,例如相當一部分新能源企業紛紛在美國市場布局,落地生根,開啟全球化的新征程。我認為,中美在新能源領域的廣泛合作,不但有助於共同做大利益「蛋糕」,更好滿足全球客戶需求,而且還有助於推動全球能源轉型,進而為全球經濟恢復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新的穩定力量。

  為大家科普美國法律體系

  最後,這件事情也側面反映出,許多投資人對於美國立法體系或不甚了解,在這裏有必要科普一下。作為一個聯邦制國家,美國的法律體系龐大且複雜,從提議到總統批准成為法律,恐怕不是一年半載的時間就可完成的事情。

  「複雜多變」是美國法律制度的一個特點。一般而言,一項美國法律是這樣產生的,首先是美國國會議員提出正式提案,其次是寫出立法文本後,交由參議院議事法規專家,再由其將「案子」分配給特定的委員會進行審議。但是很多時候,國會議員的很多想法往往到此終止,因為一些提案文本僅到議事法規專家手裏,即被否決掉。如一切順利,就到第三步,即接受提案的特定委員會將會審查該提案、進行聽證會等,然後就是一場場的辯論,每位參議員都有機會審查和辯論這項提案。第四步是提案順利交給參議院全體成員辯論、投票,一般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會議員同意,多數黨領袖才能夠宣布結束辯論,而進行最終的投票,但至此遠非終點。

  與此同時,就上述提案還要與眾議院合作,這樣就到第五步,因為眾議院也會提出一項類似的配套法案,再走一次類似於參議院要走的流程,然後才能夠進行全員投票。如一切順利,才能夠進入到第六步,參眾兩院將組成一個特別會議委員會,推進投票達成提案。如果一切又是順利推進,就到關鍵的第七步,即提案將交由總統簽字,成為法律。如果總統動用否決權,該提案終止。當然,參眾兩院也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數投票否決總統的否決權,但這又是一個漫長耗時的過程。(節錄)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