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莊子「無為」觀 簡練勝老子

  囿於郭象、朱熹、任繼愈等人的成說,學術界向來以為莊子(約公元前375年至295年)與楊朱無異。楊子主張「貴己」、「不以物累形」,已與「為我」(孟子語)有別;莊子沉潛,特重「無己」(《逍遙遊》、《在宥》)、「喪我」(《齊物論》),顯然又與楊氏分途。

  其實,莊子對世人的關顧和憐憫,不亞於孔耶釋。胡文英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聞一多說:「莊子是開闢以來最古怪最偉大的一個情種。」可謂知言。

  史遷謂莊子「學無所不闚……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陸德明亦指莊子著書「依老氏之旨……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而已。」其說可從。莊子道論,特標「道」(大自然理則)之無處不在、與物同體,比超驗性濃烈的老子道旨論更為平易可親;莊子無為說,也比老子(清靜)無為觀更為簡練。現以《莊子·應帝王》申述之。

  「無為」意在順應民情民心

  拙文《〈老子〉「無為」思想等同躺平主義嗎?》曾經列舉《老子》無為思想七項內容,前三項包括:去「有為」、行「無為」、「功成而弗居」,勸喻人君少躁動、與民休息。莊子悉循之。

  莊子在《應帝王》文首即指出「君人者,己出經式義度」治術的不可取。學者對「己出經式義度」句有二解:其一指法度、法則、規範,皆出人君;其二指統治者以身作則,以正己方式正人。

  莊子認為此法獨斷,屬人治,是直接導致「七竅出而渾沌死」的原因,而且也與「涉海鑿河」、「使蚉負山」無異,徒勞無功,不可取!的確,莊子有云「不同同之之謂大」、「有萬不同之謂富」(《天地》),旨要與費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一說相若,呼籲在位者放手讓民眾自理和自治。

  莊子在《應帝王》中間段落引老聃言解說,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此則強調人主與「道」(無有者)同遊,一任自然(立乎不測);以輔助為務(化貸萬物而民弗恃),與民為善(使物自喜);不居功(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假若在位者能夠順應民情與民心,無私、無為,天下豈能不得治?此即段末無名人所言:「汝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由此可見,因悲憫故,莊子同樣努力建言。在治道上,莊子力主仿效「至德之世」(《馬蹄》),無為而治。

  ◆ 張喜儀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