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布貼畫非遺藝 傳技助殘當自強

  5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布貼畫」市級傳承人李德海與他的「特殊」學生們,正緊鑼密鼓地為瀋陽故宮非遺市集製作布貼畫產品。近十年來,他堅持公益授課,用非遺技藝為殘疾人打開就業自強的新天地,至今已有500多名殘疾人和家屬走進他的公益培訓班,其中20餘人加入了他的非遺工作室。

  文/圖:于珈琳

  今年3月的雷鋒紀念日,李德海聯合遼寧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和撫順市殘疾人聯合會,舉辦了「首期非遺手工製品公益就業培訓班」。「很多是殘疾兒童家長帶着孩子來的。」李德海感嘆,「殘疾人家屬是非常苦悶的,他們也需要賦能,也需要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和精神焦慮。」長期與殘疾群體打交道,他非常理解這些家庭的內在需求。「那次培訓之後,就有7位家屬主動參與進來,利用零碎的時間製作簡單的作品,這也證明了,布貼畫這項非遺技藝是非常適合殘疾人居家就業的。」

  分工協作展才能 學員自立出佳作

  從愛好傳承到嘗試助殘,李德海坦言這條探索之路並非坦途。2017年,李德海的一位朋友介紹一名40多歲的殘疾人來「拜師學藝」,「我盡所能教他,也意識到這不僅能傳承傳統技藝,或許也能給他帶來一些收入。」出乎意料的,這位學員學得又快又好,李德海還幫他將作品推向市場,「儘管他賺到的不多,但通過教他學習,我看到了布貼畫助殘的可行性。」

  就在當年,李德海在撫順市殘聯的支持下開設了兩期培訓班,「一個班30人,每期10天的課程,培訓的效果特別好。」也是在那時,李德海注意到3名心靈手巧的聾啞人學員,至今她們已成長為工作室的「技術骨幹」。「布貼畫需要極大的耐心,還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動手能力,大部分殘疾人經過培訓都能夠很好地學會剪、貼這兩個環節。」通過對不同殘疾群體的了解,李德海對工作環節進行了科學分配,「比如智力殘疾的學員,他們學得慢,無法獨立完成作品,但他們剪得特別好。」通過分工合作,殘疾學員形成了工作小組,「有人專門負責黏貼,也有的已經可以獨立將我設計的作品製作出來。」

  助殘需耐心 線上線下齊輔導

  不放棄任何一個人,如今李德海的公益課堂已經與當地每年一次的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相結合,「招聘會上,我會帶着我的學員一起去現場展示,向殘疾人介紹非遺技藝,也向他們宣傳居家就業的手藝。」在培訓之餘,李德海更傾注心血在線上輔導,「非遺傳承需要熱愛,但幫助殘疾人需要更多耐心。」在他的微信上,學員遇到製作難題隨時可以發來視頻,「我一定會給他們講解到學會為止。」

  創意設計出新 作品屢獲大獎

  由李德海設計的《滿族布藝貼畫》斬獲2017年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滿鄉系列布貼畫」獲2016年撫順市首屆旅遊商品創意設計大賽金獎……作為非遺傳承人,他將布貼畫這項綿延了上百年的「宮廷補繡」技藝與地方滿族風情相結合,設計創作了「滿族小格格」等一系列廣受喜愛的作品。「2017年,我的作品受邀到瀋陽故宮展銷,這也讓我思考如何設計出更多被大眾接受又能代表家鄉特色的文創產品。」他以獲獎作品《悠悠滿鄉情》舉例,為了體現人物面部立體感,他採用了雙層紙刻印的方法來展現人物五官。

  文創產品走俏 學員實現增收

  隨着設計的出新,李德海在瀋陽故宮文創市集的產品日益走俏,訂單量也逐步提升,「特別是一些外國遊客,他們都會買一些作為禮物帶回國。」市場的認可不僅意味着老手藝的創新成功,更意味着殘疾學員的收入增長。「訂單多的時候,技術好的學員月收入最多可以達到1,500元人民幣。」未來,李德海期待能夠更多拓展銷路,「我們也開始通過短視頻等多種手段推廣我們的產品,讓更多殘疾人通過布貼畫實現居家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