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兩地學者合作 獻力生態可持續發展

◆戴沛權在青科院活動中講解地球氣候問題。
◆戴沛權在青科院活動中講解地球氣候問題。

  戴沛權不遺餘力地為改善國家以至世界的環境出謀獻策。由於地球生態系統複雜,要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他深信必須結合跨學科專業,及持續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為此,他積極與多方學術背景的本港與內地學者合作,集各方專業共同研究,通過群策群力,為生態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揭飲食習慣與空污關係

  戴沛權研究中國的糧食供應系統,包括種植、糧食消費等,以減少環境污染,其中一個項目分析了1980年至2010年中國食品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變化,並綜合電腦模型進行實驗,結果顯示中國對肉類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空氣質量和相關死亡率惡化。該項跨學科研究全球首次發現廣泛採用多菜少肉的飲食模式,可成為減輕中國嚴重空氣污染問題的對策之一。

  他解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起來,肉及蛋奶類等以動物供應的食物需求會相應增加,「但這些食物的製造過程中,以同樣卡路里計,背後所排出的污染物及溫室氣體,均遠多過以植物為本的食物。」他的研究發現,中國有約兩成的懸浮粒子污染,都歸因於膳食改變而對農產品需求增加的趨勢。

  該研究目前仍在繼續,一方面是研究改善膳食習慣如何有助減低空氣污染,另一方面是研究於食物供應鏈的其他部分作出改變,例如是更有效率的施肥方法,又或重新分配不同農作物及動物飼養的空間分配等,以了解是否有助減低污染物排放,最後再檢視有關變化與人類健康的關係。

  在談到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戴沛權以上述研究為例解釋,耕種過程和方法涉及農業科學;農業操作將生成多少溫室氣體和污染、如何影響環境,是大氣科學;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就需要有公共健康學家和生態學家的參與;農業涉及農民生計,這就是經濟學的領域。

  國家近年致力解決環境問題,他認為因此而帶來機遇和資源都不斷增加,有利推動與內地專家協作,共同為國家環境改善作出貢獻。

  盼為政府部門獻策 更好管理樹木

  戴沛權的另一研究主題為香港植物的空氣淨化能力,可望為政府部門獻策,更好地管理樹木,「香港部分樹木老化嚴重,生態價值較低,移除後種植更多樣化的樹木,有助增加吸碳和吸空氣污染物等功能,達至改善環境的作用。」

  同時,戴沛權還參與了大量公共教育工作,包括代表香港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介紹香港相關工作和成果,在國際接洽上發揮作用。

  他坦言,近年一些有關氣候變化的公眾教育過分注重「驚嚇部分」,「但這般警告反而容易讓公眾產生麻木或無力感覺。」據此,他認為應向公眾推介更多正面信息,「全球很多在地化的工作都幫助到環境,這些例子都鼓舞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