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檔送暖 善心傳承愛

◆大女(左)與細女(右)向爸爸送上一吻作父親節禮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大女(左)與細女(右)向爸爸送上一吻作父親節禮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一到傍晚六時多,阿Nick便與大女Samiha提着大包小包出動派飯。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一到傍晚六時多,阿Nick便與大女Samiha提着大包小包出動派飯。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阿Nick與義工們將剛煮好的飯盒派到露宿者手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阿Nick與義工們將剛煮好的飯盒派到露宿者手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堅持只派素飯盒的阿Nick(右)這天特意買來一批素糉派給露宿者,旁為他的兩個女兒。 香港文匯報 記者萬霜靈  攝
◆堅持只派素飯盒的阿Nick(右)這天特意買來一批素糉派給露宿者,旁為他的兩個女兒。 香港文匯報 記者萬霜靈 攝


  印度裔「大叔」熱心助基層 身教感染兩女兒:為爸爸感自豪

  一個父親節,三名父親,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演繹出三種不同的父愛。今日佳節背後的意義除了弘揚父愛、孝順自己的爸爸,更廣義是關愛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長者,這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中華美德,被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大叔」Nick發揮得淋漓盡致。家境平平、一家四口僅棲身於老闆租下的尖沙咀辦公室,晚晚以梳化為床的他,有着助人的熱血,過去四年風雨不改籌集街坊物資,甚至自掏腰包向無家者及拾荒者派飯,因而被封為「眾人契爺」,善心爆棚的身教感染兩名女兒,女兒忍不住眼泛淚光:「他很有愛心,我們為爸爸感到自豪。」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夜幕低垂,繁華大都會的香港,不少人開展五光十色的夜生活,但挺着濃眉大眼、高鼻子的Nick,在30度熱夜下遊走於長沙灣的橫街小巷,探訪被人遺忘的一群——露宿者。無家者對陌生人總保持戒備,善於察言觀色的Nick簡單一句廣東話:「朋友,要唔要食飯?」融化彼此的隔膜。過去幾年夜復夜的派飯,使Nick成為這班基層市民的「契爺」。

  這天趁着父親節前夕,Nick帶同大女Samiha及兩名義工,拿着20個街坊、善長贈送的飯盒走進長沙灣派飯。上前迎接他的,是兩名推住一大車紙皮的婆婆。兩人一見到Nick拿住大包小包物資而來即露出稚氣的笑容說: 「哈,你又來了!」Nick左手從袋內掏出剛由義工們煮好的素意粉,右手再拿出兩隻素糉說: 「今天是端午節,有糉食呀!」突如其來的驚喜,逗得兩位婆婆樂上半天,日間穿梭大街小巷執紙皮的倦意,隨即一掃而空。

  在告別婆婆後,Nick沿住熟悉的路線來到李鄭屋七人硬地足球場,一支箭步走上看台頂層位置的「老地方」。等待他的,正是幾位露宿者,當聞到熱烘烘的飯香,本來瑟縮在布簾內的露宿者紛紛探頭,興奮地接過心意後,捧住熱飯連聲道謝便「開餐」。

  家境不富裕 無阻大愛精神

  身為土生土長的印度裔港人,Nick講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現時替印度老闆打理電子零件生意的他,早已融入香港生活。作為單親爸爸的Nick家境並不富裕,但有限的財力無阻他發揮大愛精神。4年多前開始,他就萌生派飯的念頭:「疫情期間部分慈善團體不敢走進基層,怕染疫,但看到不少露宿者無人理,我便和細女Bianca在家中煮些飯,送給他們,及後大女也加入行列。」

  Nick早前成立了慈善團體Hanuman Charity。由於善款及經費所限,他們派發的部分熱飯都是街坊「住家飯」,烹調後就交予Nick及義工進行派發,也有團體被他們的努力所打動,定期向他們送贈麵包、蔬果和支裝水。

  父親是不少人的人生導師,Nick的愛心正是「遺傳」自已故的父親:他的父親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移居香港,「那個年代的印度有點亂,在親戚介紹下,爸爸決定來港闖一闖。」在偶然的機會下,其父當上了裁縫,儲了一批客後,索性在尖沙咀重慶大廈開起自己的舖頭。

  蝸居辦公室 女兒不埋怨

  阿Nick有二兄一姊,父親挑起一家六口的擔子不容易,但從小已教他們行善積德,「小時候跟爸爸回印度探親,他會帶我們探訪老人院、孤兒院等,派一些衣服、物資等。」

  在耳濡目染下,阿Nick樂於助人,目前一家四口蝸居在老闆的約500呎辦公室內,還不時堆積滿食物和舊衣,家人出入只好在紙箱堆中側身而過,「幸好兩個女兒從無埋怨,好支持我。」

  提起Nick這位「非常父親」,女兒Samiha同Bianca都引以為榮,「他很有愛心,為爸爸感到自豪。」趁父親節,兩名女兒沒太多零錢買禮物,以親親爸爸的面頰傳遞愛意。父女對望的一刻,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彷彿世上最珍貴的禮物,早已在他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