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研反制 或加徵大排量車關稅
日前,歐盟委員會發布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據了解,在歐盟發布初裁披露之後,中國業界非常不滿,強烈呼籲相關部門採取對歐反制措施。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形容這次調查——缺乏公正性、客觀性及透明度。調查過程中,歐委會要求中國企業提供的信息中,很多涉及企業隱私、商業機密、核心技術。「甚至還採用自己收集的數據來補充那些拿不到的數據。」據業內人士透露,中方內部正在推進提高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
【大公報訊】據微信公眾號「玉淵譚天」報道:針對歐方表態,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抽樣不合規 過程不透明 結果不公正
回顧歐方的這場所謂調查,從調查發起,到中間的調查過程,再到初裁披露,各個環節都透露出一個詞:不合理。據了解,這次反補貼調查,是由歐委會主動發起,而非歐盟相關產業主動申訴。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是這次調查的行業抗辯方,該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表示,反補貼調查基本都是由產業界申請發起。因為只有產業界才會最直接感受到某國競爭力強勁的產品可能對自身產業造成威脅,發起有實質性支撐的調查。而歐委會發起的理由,是其主觀判斷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有威脅」。「歷史上,歐委會幾乎沒有主動發起反補貼調查的先例。」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用了三個詞來形容這次調查──缺乏公正性、客觀性及透明度。首先,抽樣不公正。歐委會抽取的三家企業,是上汽、吉利和比亞迪。為什麼抽取這三家,歐委會並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理由。
在調查過程中,歐委會要求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提供的調查信息,也是異常苛刻。3家被抽樣的中國企業有超過200家關聯企業被要求提交問卷,並答覆了超過100份補充問卷,配合進行長達數月的實地核查。無論是時間還是調查樣本量,在孫曉紅的印象中都是歷史少見的。且從發布的初裁披露來看,歐委會對3家中國車企徵收的稅率從17.4%到38.1%不等,差距之大,歐委會尚未給出解釋。
被歐委會要求披露電池配方
「中國企業反映歐方在調查中,要求他們提供電池的配方。」據孫曉紅了解,歐委會要求中國企業提供的信息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企業隱私、商業機密、核心技術等信息或數據。他續指,「更加不透明不合理的是,歐盟還採用自己收集的數據來補充那些拿不到的數據,至於數據是否客觀真實,並不在他們的考慮中。」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方內部正在推進提高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大排量汽車,指的是發動機排量大於2.5升的汽油車。中國乘聯會專門進行了計算,當下,歐洲每年出口到中國的2.5升排量以上的乘用車總金額已經達到了180億美元(約1400億港元)。這個數字,高於中國2023年出口到歐洲電動汽車的金額。如果中方提高臨時關稅稅率,寶馬、奔馳等歐洲品牌將最先受到衝擊,這也意味着歐洲對華汽車出口將遭受打擊。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崔凡表示,業界呼籲,中方將大排量汽車的進口關稅增加到25%,中方如果採取了這樣的行動,是在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範圍內提高的,完全符合世貿組織規則。據了解,除汽車產業之外,中方預計將於8月底公布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反傾銷調查初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