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40機構打造「灣區自然教育市集」

◆粵港澳三地自然教育已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圖為自然教育推廣攤位。香港文匯報記者方俊明 攝
◆粵港澳三地自然教育已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圖為自然教育推廣攤位。香港文匯報記者方俊明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俊明 惠州報道)粵港澳三地合辦的「第五屆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14日在廣東惠州舉辦。廣東省林業局表示,目前粵港澳三地已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已認定「省級自然教育基地」達115個,實現廣東21個地級市全覆蓋。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透露,今年香港推動「綠色旅遊」促進自然教育發展,已設「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現時香港郊野公園增至25個,香港紅花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形成生態廊道,促進港深兩地生態融合。

  此屆講壇以「灣區築夢 自然賦能」為主題,由廣東省林業局、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澳門市政署聯合主辦。其間,40多家自然教育機構聯合打造「灣區自然教育市集」,推動自然教育差異化、多元化發展。該市集不僅有各樣的候鳥圖集、動物模型、昆蟲標本,以及動植物觀察辨認、中草藥介紹,還有面部彩繪、劇本遊戲等,讓民眾身臨其境感受自然教育魅力與風采。

  促港深兩地生態融合

  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表示,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活動以主旨演講、圓桌互動研討為抓手,以自然教育市集為亮點,深化粵港澳三地合作,為更多人提供「沉浸式」自然教育體驗之旅。下一步,廣東將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平台優勢,借鑒香港、澳門自然教育的先進理念,在活動策劃、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強粵港澳交流合作,建設一批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徑,開發一批優質課程、品牌活動和文創產品,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葉彥表示,目前香港現有25個郊野公園。其中,位於香港東北部的紅花嶺郊野公園,與深圳梧桐山風景區的山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生態廊道。將與深圳市有關當局合作,加強資訊交流和專項研究,以形成更大範圍的連續生境,促進港深兩地的生態融合。此外,將推出名為「發現紅花嶺郊野公園」的一系列宣傳活動, 鼓勵公眾探索紅花嶺豐富的美景、生物多樣性及人文歷史。

  設「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

  葉彥透露,設立「香港生物多樣性資訊站」,提供香港物種和生物多樣性資訊的一站式平台,包括物種數據庫、多媒體數據庫和教育活動平台,多媒體數據庫收錄了超過三千種本地物種的照片。她指出,粵港澳三地繼續推動自然教育工作,發揮協同效應;並透過新體驗和推廣方式,鼓勵公眾培養尊重自然的素質,一同珍惜和保護灣區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使灣區環境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