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裏的文明之蜀錦篇(下)】複製漢代織機可復刻錦護臂 「五星出東方」或產自錦官城
絲綢之路,穿越千年時空,連接東西文明。如今,考古專家驚喜發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很有可能是源自天府之國的蜀錦。基於此推測,專家利用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多綜提花織機對「五星錦」進行複製,使這件珍貴文物以兩千年前的方式再次被織造出來,並且與它的誕生地成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蜀錦在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亦印證四川作為絲綢文化發祥地的深厚底蘊。
起源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的蜀錦,因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加上精美萬分的蜀繡,名列「中國三大名錦」之首。漢朝時,成都蜀錦織造業便已經十分發達,朝廷在成都設有專管織錦的官員,因此成都又有「錦官城」的美稱。基於四川織錦的悠久歷史和精湛工藝,多位考古專家分析認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可能是在蜀地織造完之後,越秦嶺被運往了長安,然後經過絲綢之路傳播交流到了漢代西域三十六國的精絕國,也就是現在的尼雅遺址。◆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圖:香港文匯報陝西傳真 中國絲綢博物館 中國探險協會
「五星出東方」織錦護臂出土的親歷者齊東方,認為這件織錦是來自四川的蜀錦,且傳入精絕國後為王族所用,「錦字是金字旁,黃金的金,在當時非常珍貴,屬於古代非常高檔的奢侈品,絕不是普通人能夠使用的。」齊東方曾多次公開表示,「五星出東方」錦的墓主應該是精絕國的王族,級別非常高。當時精絕國所處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還是綠洲,經由絲綢之路與漢代中央政府關係密切,所以這件織錦很可能是四川生產,然後通過絲綢之路從長安傳入精絕國。齊東方同時亦指出,漢代織錦最好的產地還是長安,不過蜀錦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官方的織物,為皇室製造,不能把它完全看成是一種地方特產。
漢代織機現身 助研蜀錦複製
2012年12月,四川成都地鐵3號線建設過程中發現了一批古墓葬(老官山漢墓),在對其中2號墓進行清理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些木製品。「當時發掘的時候,並不知道是什麼,四台織機模型就像船的模型一樣浸泡在水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研究三部主任、成都老官山漢墓發掘隊領隊謝濤說,同時出土的還有數尊織機俑,姿態各異,似乎正在進行不同的工序操作,另外還有搖緯車、經耙、立柱等紡織用具,還原了漢代織錦的工作場景。
2014年,在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提花織機的復原研究基礎之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局提請國家文物局,利用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多綜提花織機對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進行複製。2015年2月17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關於複製「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的請示》,複製工作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中國絲綢博物館實施。
一幅五星錦 經線上萬根
據介紹,蜀錦分為經錦和緯錦兩大類,以多重彩經起花的蜀錦為經錦,以多重彩緯起花的蜀錦為緯錦,其中經錦工藝是蜀錦獨有的。以經錦為例,它們的組織結構為經重組織,緯線有兩根,依其作用分為交織緯(明緯)和花紋緯(夾緯)。織造時按緯線在織物結構上排列的次序,織一梭交織緯,又織一梭花紋緯,交替變換。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在織造工藝上採用1:4平紋經重組織,整個圖案不分色區,均以藍、綠、紅、黃、白五色織出,五星的圖案也恰好由這五種色彩表示。經密220根/cm,緯密24根/cm,圖案經向循環有84根夾緯,7.4cm,遠遠大於普通的漢魏織錦,因此,它是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
中國絲綢博物館名譽館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趙豐認為,老官山漢墓出土的織機至少能夠說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用當時蜀地的織機,是完全可以做出來的。
在復原「五星錦」的過程中,中國絲綢博物館團隊更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織造智慧。複雜的穿綜工作涉及10,470根經線,84片花綜,2片地綜。據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殘片的寬度,遠小於其織造時織錦的真正門幅。若只複製出土部分的織錦,大概只需要三四千根經線即可,結合織造技術,其難度相對會小很多。但若要復原整幅織錦,需要一萬多根經線在一台織機上,涉及到的整經、穿經、提綜、開口等多個技術點的難度都會成倍增長。複製過程中,僅穿綜過程耗時一年有餘,用「錯綜複雜」「絲絲入扣」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但最終,中國絲綢博物館團隊還是成功利用老官山出土漢代提花機的研究成果復原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
「如果複製追求的只是形似,那不算很難。但我們在整個複製過程當中追求的是織造技術的還原,這就非常難。」趙豐堅持認為,要使用原工藝才能恢復它的神韻。對於這台復原的織機,趙豐形容它就是一台漢代的「計算機」。「這台機器的綜片早已儲存好五星錦的製造方法,織造的時候只需選擇好綜片,踩下踏板,穿過緯線,打緊緯線,簡單四步循環,就能織就這樣精美的錦護膊。」趙豐坦言,這在兩千年前不得不說是非常「智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