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惡

  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訓輔主任

  接到一名不相識的語文科同工的來訊,她分享學生寧願課後留校溫習,都不想回家休息,行文間問我原因。原因很多,加上我不認識那班學生,真的不懂回答。就簡單思考一下,孩子怎麼會愛上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情景?曾有一個科學實驗:研究員向測試者快速播放人臉照片,當中除了一張是兇惡臉容外,其餘幾百張都是笑臉。實驗結果顯示,大部分測試者都能發現那兇惡臉容照片的存在。研究證明人類的杏仁核對驚恐反應敏銳,並能保持長久的情緒記憶。換句話說,孩子的生活經歷留有記憶印記,漸漸化成對事件的印象,再轉成對事情的喜惡。

  人腦的特性是喜歡的事多做,避開不做討厭的事情。換句話說,孩子在事件中越多愉快經歷,就越傾向愛上事件中的人和事。因此喜歡在某場合溫習默書,喜歡到某間餐廳進餐,喜歡到某個沙灘、遊樂場、圖書館等,都受經歷衍生的感覺和印象驅使。如果孩子在某場合常有不愉快經歷,或相反在校溫習默書時常獲同儕和老師的支持,衍生的情緒都左右學生對溫習的觀感。

  以此推論,要孩子愛上父母,就要多製造開心的親子經歷;要孩子愛上學習,家長和老師除須嚴而有愛外,還要適時鼓勵,且為學習過程安排成功感和樂趣,為學習添上甜味。要孩子樂意烹飪,煮食期間父母就要忍口避免持續批評孩子,縱然過程中孩子有失誤,父母都要多讓孩子感到爸媽的支持和體諒。人類傾向做喜歡的事,見愛見的人,去愛去的地方。孩子的經歷影響對事情的喜惡,筆者必須提醒自己在教學安排上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