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情萬里】這個夏天最令人着迷的消息

  趙鵬飛

  6月份最令人着迷的消息,莫過於嫦娥六號着陸月背黑暗區域,並成功採集到了月壤。按照科學家預估,本月25日左右,嫦娥六號將帶着採集的樣品返回地球。屆時,人類首次在月球黑暗區域取得的月壤,必將再一次引起各方高度關注。畢竟,這項探索太空的首創性壯舉,不僅僅填補了一項重大科研空白,更為重要的是,這也可能是人類撩開月背神秘面紗的一個開端。

  「黑暗」的月背並不是永遠照不到太陽。相反,月球正面和背面獲得的光照並無很大差別。但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和月球自轉的周期相同,月球始終只用同一面貌對着地球和人類。月球的另一面相對於人類的實際認知而言,一直都是迷霧一樣的未知狀態。雖然人類已成功實施了10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受技術難度所限,這10次都是在相對容易的月球正面完成。這一次,在鵲橋二號中繼衛星的輔助下,嫦娥六號不僅順利降落,還用機械臂鑽探採集了大約2公斤樣品。李白流傳千古的名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至此大概也要修改成「今人得見古時月」了。

  這些取自月背的岩石和土壤,為今人了解古時月提供不可多得的線索,也對未來着手建設廣寒宮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劉慈欣在其飲譽世界科幻文壇的《三體》中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宇宙猶如一片黑暗的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手,誰先暴露誰就先被滅掉。嫦娥六號從月背採集而來的月壤,必然會成為人類對於這塊「黑暗」區域形成研究的實質性開端,甚至是基礎。月球隱藏了不止億萬年的秘密,終於要開始暴露在地球人類的認知中。放在更廣袤的宇宙觀中,是福是禍還有待驗證。誠如人工智能對人類而言,究竟是助手還是對手?大範圍的憂慮和樂觀,仍然同時存在。

  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探索,本來就是人的本性所致。更何況,還有一道迄今都沒有準確答案的古老命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誰,來自哪裏,為何生存在地球上?對於與地球息息相關的月球開展深入探究,無疑跟給出這個人類起源命題的正解,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很顯然,對於地球人類而言,積極探索月背的好處,短期看有共識就有兩個。一是月背從不受地球無線電傳輸的滋擾,如果可以放置電波望遠鏡,就可以幫助人類接收早期宇宙微弱的信號,用以探測外太空是否真的有文明存在。二是月背極大可能富含濃度最高的氦-3。這種在地球上存量稀少的同位素,被認為極有潛力成為核聚變反應堆的燃料,對於解決地球能源枯竭問題有着非常樂觀的前景。

  對於月球而言,一去不復返的絕對寧靜可能很快就要被打破,紛至沓來的喧囂是否也會像《三體》中所描繪的那樣,改變地球人類的命運走向?

  帶着這個問題,我問了好幾款當下最流行的人工智能程序,得到的答案都是利弊兼有福禍各半,中庸平衡之術倒是運用得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