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ICQ反思

  湯禎兆

  元老級即時聊天軟件ICQ,終於宣布將於2024年6月26日結束服務。它比MSN、Skype等更早風靡全球,本由幾個以色列青年在1996年11月開發,是英文「I Seek You」的演化。

  ICQ之前,剛剛是互聯網普及化的年代,當然大家還在適應電郵,然後有些非法檔案分享等等。ICQ於此時乘勢出現,它可以進行即時通訊,亦可以傳送檔案及進行不同的分享。雖說盜版非法,但那個年代正版渠道根本遠遠追不上民間需求,很多其他國家的音樂、電影、電視劇用合法的途徑都不能獲得。ICQ配合當時的BBS(討論區、留言板)等,成就了一個點對點的分享機制,不止是分享感想,還有檔案,可說令世界各地的網民方便進入文化產物黑市的大家庭——此說也許政治不正確,卻譜寫了不少友誼之歌。

  除了陌生者之間交流,ICQ更造就千禧一代的溝通習慣。太太當年是中學生,一放學回家就是和同學在ICQ繼續聊天,大家慢慢更習慣非面對面的溝通,造就更多宅男宅女,不多不少成就了ICQ一代習慣打字的習性。但他們也是眼界開闊的一群,中學已和世界各地朋友溝通,成為第一代對國際及虛擬社區有了解認知的一群。

  ICQ亦有自我介紹的部分,成了第一代的網上日記,讓他們有了第一個平台去發表自己的感想,所以情感表達特別豐富。很多ICQ的青少年愛用歌詞來放在自己的自我介紹,也是流行文化開始代言個人感受的時期。失戀的、愛壞戀的,都有用歌詞概括,屬於那一代的有趣現象。

  ICQ之後,很快有大公司在即時短訊市場競爭,例如MSN、例如更後期的Skype及Google Chat等等。在還未有智能手機的時代,均令大家可以緊密聯繫。大家之後變得機不離身,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