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文化知多少




  一、端午節有幾威水

  2005年屈原故鄉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進入了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汨羅市的端午節活動五月初一開始到十五日結束,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歷時半個月,包括在屈子祠舉行大型的祭龍儀式和龍舟競賽、端午詩會、遊江祭屈原儀式等活動。2009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二、最多別稱的節日

  端午節名稱眾多,各地方都有不同名稱,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糉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糉節、端禮節等。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

  三、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許多源於禳毒、驅疫、避邪,所以龍舟進行祭祀、游龍舟水、吃糉子、掛菖蒲、食「五」食品等背後都有其含意,不少在香港也較少人跟隨做了。

  「游龍舟水」

  屬較多人做,人們相信游龍舟水有祈福、改變運程及辟走邪氣等作用,可帶來好運,有助吸收財運。有些人還會選這天去游泳,帶孩子去「浸浸」龍舟水,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還有些地區要在端午節正午時分取水,稱為「午時水」,俗信具有袪除疾疫、延年益壽之功效。

  吃糉子

  在香港,吃糉子是端午節不可或缺的應節項目,無論是在家手作的糉子或是商店的現成品,製作方法都大同小異。加上,現在仍有不少家庭主婦包糉子給家人吃,以凝聚家庭各成員。

  食「五」食品

  不少地區皆有於端午節吃以「五」這數字統稱的五種食物,江浙及黃山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鱔、黃魚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五紅」是紅燒黃魚、紅燒豬肉、莧菜、鹹鴨蛋和河蝦﹔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則於端午吃「五白」,即白切肉、白斬雞、白豆腐、白蒜頭、茭白。廣東及香港等地區有吃五豆粥(或稱五色豆粥)的習俗,傳說可以辟邪,而根據中醫學,五色豆有清熱解毒、健脾胃之效。江西有早餐吃「五子」的習俗,即糉子、包子、雞子(雞蛋)、菓子(藠頭)、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

  掛菖蒲

  芳香類植物如菖蒲、艾草、蘭草等經常出現在端午節相關的節俗,與禳毒驅疫有關。人們常把這些香草掛於門上,稱為「懸蒲艾」,組合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立蛋或錢幣

  南方部分地區及台灣在端午有立蛋或錢幣的習俗,每到該日正午,民眾會爭相把蛋或錢幣直立於地板,據說端午節陽氣最重,可使雞蛋直立,只要能立者,代表吸取了天地的陽氣,會得到一年的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