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石評/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內涵\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 石建勳

  圖: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動能,要聚焦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的原因,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圖: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動能,要聚焦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的原因,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綠色生產力是資源和能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先進生產力,鮮明特點就是綠色低碳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綠色低碳創新性配置、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內涵,對於增強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動能,提升新質生產力的綠色效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有重大戰略意義。

  完整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內涵,需要從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的綠色內涵來認識。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勞動者,也是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踐行者。每一位勞動者都深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都希望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條件下工作和生活,也都希望能夠享受綠色健康的生活產品和服務,這是實現新質生產力綠色發展的基礎和原動力。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不僅是包括數智化升級的高端精密儀器和智能設備,也包括低能耗、低排放或零排放的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在產業綠色低碳化轉型中,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機器設備,使用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機器設備,加快推進生產資料的低碳化和綠色化升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和基礎性工作。

  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既包括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物質形態對象,也包含海量數據和信息等非物質形態對象。其中以太陽能、風能、氫能、核能、地熱能等新能源,以及碳納米材料、仿生材料、光電子材料等新材料,能夠克服傳統能源、材料儲量不足、不可再生、對環境破壞嚴重的缺點,有效降低環境負擔,提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有助於加快實現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轉型。

  發展綠色生產力需要與之相適應相配套的生產關係。這就需要加快構建促進綠色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健全生產力要素綠色低碳創新性配置體系。要深化政治經濟體制、科技創新體制、教育和人才培養、評價機制等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着力打通束縛綠色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要建立起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方式轉型的高標準市場體系、生態資源創新開發利用機制、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獎懲機制,完善能源和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通過政策引領、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升級、發展碳金融和碳交易市場等多種手段,提高綠色低碳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效促進綠色生產力發展。

  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綠色動能,要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和關鍵,而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化發展的基礎和突破口。要加快構建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和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提升先進綠色低碳技術國際競爭力。要加快制定國家中長期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支撐計劃,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實施綠色低碳轉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聚焦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影響原因及其災害評估,重點攻克新污染物治理、環境修復、氫能、儲能、生物製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高效節能降耗等領域的關鍵技術。

  須避免一刀切限產停產

  中國原有發展方式的主要特徵是消耗高、污染重、效率低,圍繞傳統生產力構建的原有生產函數難以適應新的形勢,更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最有前景的發展方向。要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產業政策,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廣泛應用,着力推進能源革命、消費革命和生產生活方式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生產方式和綠色消費生活模式,大力發展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加快推進綠色低碳化轉型升級。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推動構建綠色低碳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遵循生產力發展規律,又要遵循自然規律,生動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蘊含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要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綠色生產力,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的一項長期重大戰略任務,要將長遠目標和現實條件有機結合、將低碳目標和經濟增長目標有機結合,有效防止將「雙碳」目標短期化和碎片化,避免採取激進式、運動式減碳和「一刀切」限產停產等措施,人為阻斷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行,損害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