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有些「偷感」又何妨\胡一峰

  最近網上很流行的「偷感」是個什麼感?似乎還沒有字典式的解釋,大概就是言行中帶出的一種偷偷摸摸的感覺吧。比如,在社交場合不想引人注意,只想躲在角落裏做個「小透明」。又如,和他人在一起時總是拘謹、放不開,好比一盤上錯了席的菜。還有,想要努力去做一件事又怕失敗了丟臉,於是只能在背人處偷偷使勁。

  如果「偷感」妨礙了正常生活,影響了社會交往,消解了人生的信心,當然應該積極干預,改變心態,培養自信,展現自我。但若發現自己有些「偷感」就深感焦慮甚至羞恥,則大可不必。要知道,不如意的境況沒人能夠避免,任誰都會有「破帽遮顏過鬧市」的時候。前段時間,網上討論過下班回家後不進屋而在車裏待上一會兒,聽首歌、抽支煙、發會兒呆,不也是「偷感」的表現嗎?

  何況,今天社會的絕大部分人過着信息過載的日子,難免暴露於過度關注的目光之下,不勝其擾又無可躲避。人類天性中有渴求信息、盼望交往的一面,就像絕大部分人天生愛吃甜食。但隨着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社交網絡織得更密,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信息也好,社交也罷,都像高糖高油的食物,雖對人充滿誘惑,卻必須嚴加控制,否則就會從爽腹的美食變為致病的毒藥。那些油然而生的「偷感」實為心理保護機制的觸發,就像孫悟空從廣目天王那裏借來的避火罩,在觀音禪院的大火中護得唐三藏周全。

  有時候,「偷摸路過全世界」不過是靜等花開的另一種表述。「偷感」不僅不可恥,反而會「偷」出一個真實的自己。那麼,我們不妨「偷」得更坦然一些,光明正大地守住自我的邊界。對於越界、過度的要求,勇敢說不;對於以道德、親情名義的綁架,不入其彀;對於無聊、無關的邀約,搖頭拒絕。如此這般,「偷」出真我自珍重,何懼浮生無日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