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論藝/《花樣年華》\嘉 妍

  二○二四年即將過半,對於芭蕾舞的忠實觀眾來說,上半年可謂大飽眼福。年初,中央芭蕾舞團藉「國風國韻飄香江」活動來港上演《紅色娘子軍》;三月下旬,上海芭蕾舞團在香港藝術節的舞台上演繹海派原創舞劇《花樣年華》;五月底六月初,香港芭蕾舞團在舞季末壓軸呈現全新編排的《天鵝湖》,在香港的舞台上呈現極具特色的芭蕾舞劇。

  說起電影《花樣年華》,狹長的小巷、凸顯曼妙身材的旗袍、裝餛飩的飯盒成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畫面,道德枷鎖與內心慾望的拉扯描繪出大時代裏的淒美愛情。在芭蕾舞劇《花樣年華》中,當故事背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變成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上海芭蕾舞團的敘事中除了還原人物間的複雜情感,更多了對老上海的建構。

  芭蕾舞劇《花樣年華》的魅力在於複雜的內心戲和舞台上的上海味道,這一次的演出將兩者展現得淋漓盡致。飾演男主角李先生的吳虎生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飾演女主角王太太的戚冰雪雖不是上海人,卻也在上海長大。她為了這場演出更是特意去石庫門等地遊歷感受。兩人的三段雙人舞,分別演繹角色從陌生到惺惺相惜、雨中共舞後的別離,令兩人的愛情淒美而深刻。以旗袍為靈感的服裝更是給這段故事增添含蓄氛圍。

  穿插其中的群戲片段,舞者們用芭蕾、爵士、民族舞等多個舞種的組合展現群舞的澎湃活力,更將買菜、帶孩子、賣餛飩、坐黃包車等生活細節巧妙呈現,在舞台的每個角落、利用道具物件等還原了舊上海濃郁的生活氣息,這也是令人心馳神往的「花樣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