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見/夏日詠蟬\劉雲利

  時至仲夏,外面的一棵榆樹上一隻蟬開始鳴叫,蟬鳴雖不悅耳,但傳遞了一個訊號,熾熱的三伏天就要到了。午休的時候,真希望牠能休憩一下,但牠並不解風情,繼續牠的鳴唱,久居心靜之下,倒有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拋開令人聒噪的蟬鳴,其實蟬還是大有裨益的。生活中,蟬的幼蟲是一種美食,蟬蛻可入中藥。文學上,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蟬也佔有一席之地。

  我對蟬由衷的喜愛源於兒時的美好回憶。我很小的時候便對牠情有獨鍾,或者更準確地說,更喜歡蟬的幼蟲,也就是俗名叫做「知了猴」的東西。在我記憶裏,油炸知了猴絕對稱得上美味佳餚,然而更值得玩味的是捉知了猴。

  我的家鄉緊挨着長長的徒駭河,河的兩岸是高高的堤壩,栽種着茂密繁盛的楊樹、榆樹還有梧桐樹。每到七月的時候,樹叢就成為蟬的天下,夜以繼日地「唱」個不停。為了解饞蟲,我和小夥伴們傍晚的時候就到樹林裏捉知了猴,最佳的時間是大雨過後,這時泥土疏鬆,知了猴更容易破土而出。我們就在樹根下或者樹幹上尋覓,更有聰明者在地上微小的洞穴裏也能發現端倪,扒開小小的洞穴就能找到尚未見過世面的知了猴。

  起初,我總是把握不準要領,等到天黑的時候,別人都是收穫滿滿,唯獨我可憐兮兮的寥寥可數。每次悻悻地回到家,父親總能揣摩出我的心思,他不顧勞碌一天的辛苦,拉着我的手,拿着手電筒,再次踏進小樹林。在父親的指引和教導下,我自然學會了很多,比如什麼時間段知了猴應該爬到樹的什麼位置,地上的洞穴哪類會有知了猴等等,之前我都不知道捉個知了猴竟然還有那麼多講究。

  知了猴帶給我的都是美好的回憶,但蟬鳴就並非如此了。記得在村子裏,每家房屋後面的樹上都有蟬的鳴叫,聲音高尖,旋律簡單,沙啞粗獷,穿透時空,令人生厭。尤其午休的時候,牠們的叫聲格外得賣力,像是向人們喧囂牠的歌聲。當我生厭的時候,奶奶總是笑着對我說,「知了鳴夏,伏了喚秋。這些生靈比人還懂得季節,比人還靈氣呢!」

  後來,我讀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蟬》,對蟬才有了科學理性的認知,知道蟬要在地下蟄居大概四年之久,才有機會享受陽光的溫暖。而待牠華麗轉身之後,這種溫暖僅僅能維持四五十天便會壽終正寢。等真正了解這些以後,我對蟬喧囂的歌唱不再那麼討厭,反而有了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蟬蛹是美食材料,而蟬蛻也頗有價值,它是一種中藥材。《本草綱目》中記載:「蟬,主療皆一切風熱症,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臟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蟬蛻體輕,中空,易碎,無臭,味淡,具有宣散風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的功效。讀罷,我對蟬頓時有些肅然起敬。

  不僅如此,蟬還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既可入詩亦可入畫,還寓意「禪意」。甲骨文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古人詠蟬的詩句很多,我最愛其中的兩首五言絕句。一首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詠物詩對蟬的姿態、習性、棲居、鳴叫的描寫,讚頌了蟬的清高風雅和脫俗潔淨的品格。一首是宋代詞人蘇軾的,「蛻形濁污中,羽翼便翾好。秋來閒何闊,已抱寒莖槁。」這首詩寫了蟬的一生,它從平凡中走來,到枝頭羽翾柔飛,最後抱莖而槁,透着絲絲淒涼。同樣的蟬,在不同作者的心境中卻是迥然相異,令人喟嘆。

  有人云,蟬與夏天不可辜負。一隻蟬蟄伏多年,只待伏夏,破土而出,羽翼振飛,棲居高鳴,秋日枯槁,用牠平凡的一生與酷夏如期相約,用牠短暫的轉身,實現生命的輪迴。由是而言,蟬值得歌頌與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