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談】黃遵憲思想先進 推動詩界革命
黃遵憲(1848年至1905年),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廣東嘉應(今梅州)人。他出身於世代經營典當的商人家庭,父親黃鴻藻曾任戶部主事、廣西知府。
光緒三年(1877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國第一個駐日外交使團,出任公使的何如璋推薦黃遵憲為參贊。黃遵憲出任駐日參贊期間,對日本的文化歷史、風俗民情以及社會制度進行了全面且系統的考察研究。
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遵憲完成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的《日本國志》。《日本國志》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日本歷史,特別是明治維新以來歷史的專書。黃遵憲希望藉此書把日本的明治維新介紹到中國,借日本的經驗,指導國內的變革,實現中國富強之夢。《日本國志》寫成後,黃遵憲送給李鴻章和張之洞,得到高度讃賞,認為是中國駐日外交官和旅日人士必讀的書。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不僅賠付了二億両白銀,被迫對日本開放了多個口岸,還割讓了國土。
甲午戰爭後,大臣袁昶說:「此書早布可省銀二億両。」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早一點讀這本書,了解日本情況,就不會戰敗,也不會白白賠款二億両。值得一提的是,黃遵憲在日本期間,寫下了近二百首敘述當地人情風俗和政治動態的詩歌,這些作品與《日本國志》一起,構成近代中國最全面系統研究和了解日本的資料。
其後,光緒皇帝在百日維新(1898年)中所頒布的各種制度上諭中,不少重要改革措施都來自該書中所議。
他繼承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選取當時關係國家民族命運的題材,熔鑄為歷史的詩章,突出表現反對列強侵略,反對向敵人投降的思想。
面對祖國戰敗的慘況,協辦軍務的黃遵憲痛心不已,寫下《贈梁任父母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他的詩反映了整整一個時代的民族災難,亦有「詩史」之稱。其中《哀旅順》《哭威海》《悲平壤》《東溝行》《馬關紀事》和《台灣行》等詩篇,展露出心憂祖國危亡的愛國情懷。詩句語言既典雅又易懂,詩情激越、形式多變,為詩歌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之後,黃遵憲積極投身變法維新運動,參加上海強學會,與梁啟超一起創立《時務報》,倡議設學校、修水利、興實業,力謀中國之富強。
自獻資金創學堂
百日維新失敗後,黃遵憲被革職,回到故鄉修建書齋,取名「人境廬」。他在人境廬設學舍,聘請外籍醫生講解生理學、解剖學及編寫教科書。光緒三十年(1904年),黃遵憲邀集地方人士,自獻資金,在東山書院創辦了嘉應(梅州)首間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即東山初級師範學堂(今東山中學前身)。他制訂的辦學措施得到各縣熱烈響應,僅梅縣就辦起十多所中學和百多所小學。
在詩歌創作上,黃遵憲力倡詩歌形式應「不名一格,不專一體,要不失為我之詩」,他在自己的詩中提出「我手寫我口」,這亦成為後來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之一:
明窗敞流離,高爐蒸香菸;
左陳端溪硯,右列薛濤箋;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
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斕斑。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意為用我們的手書寫我們口中所說的話,古代的規矩無法拘束;「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則是說,即使是今日的通俗用語,我們如果好好編寫,也會名留青史,成為後世景仰的對象。
總括而言,黃遵憲是近代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並且積極推行地方學校教育。也是推動近代「詩界革命」的先鋒。
◆ 緩圓(資深中學中史科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