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港匯高估」背景下的經濟挑戰\李靈修

  圖:「港匯高估」會打壓本地消費意欲。
  圖:「港匯高估」會打壓本地消費意欲。

  鑒於中美經濟周期錯位,以及聯繫匯率制度,香港近兩年一直身處「高利率、低通脹」環境,使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即筆者多次提及的「港匯高估」問題。若要尋求解決之道,港幣脫鈎美元、掛鈎人民幣是否可行呢?本文嘗試做出一些探討。

  據香港特區政府最新數據,4月份本港整體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升1.1%,較3月份2%增幅的有所回落。若剔除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基本通脹率為0.9%。通脹偏低反映社會需求疲弱,但受限於強美元格局,港元匯率相對經濟增長出現「高估」,無疑將產生多方面衝擊。

  跨境消費蔚然成風

  首先是消費領域。儘管筆者多次強調,匯率因素並非是消費北上的主因,本港商業競爭力不足才是癥結,但不容置疑的是,港匯高估會打壓本地消費意欲。近期不少數據都反映出,港人「本地搵錢、外地使」的傾向十分明顯。

  復活節長假期間,由於外來遊客下降及港人出境遊激增,香港4月零售銷售同比下降14.7%,繼3月下降7%後連續第二個月走低。而渣打銀行此前公布統計數據,受訪的高淨值港人預期今年平均外遊8次以上,較疫情前的7次及2023年的6.7次均有所上升。

  其次是地產市場。筆者上周撰文《撤辣紅利消化 港樓估值回調》指出,相對於樓價的持續下行,物業租金韌性較強。若以市盈率(PE)類比,港樓的價格/收益比值下降,意味着資產估值處於去泡沫階段。

  做一個簡單比較,目前中小型物業租金回報率大概是3.1厘,而銀行3個月定存利率通常都不低於3.8厘,部分新開戶定存優惠年利率甚至可達4厘以上。在高利率的背景下,投資樓市對於居民的吸引力不足。

  香港外匯儲備充足

  再次是政府發債。本欄此前有過闡述,愈演愈烈的「全球分化」趨勢威脅到香港固有的發展路徑,特區政府需要在鞏固自身金融優勢的同時,打造新的增長引擎,這就需要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效能。然而,過高的利率水平又對政府債務擴張形成約束。

  眾所周知,債務可持續性的原則在於,創造的經濟增量不得低於債務的利息成本,我們可以用「借債利率/經濟增長」的比值來作為衡量標準。不過,據財政司預測今年香港經濟增長目標在2.5%至3.5%之間,而現時1年期政府債利息率為4.295厘,二者之間存在不小差距。

  以上種種都是港匯高估帶來的挑戰,也因此不少專家學者提出「港元掛鈎人民幣」的建議。但須說明的是,特區政府維護聯繫匯率制度的「彈藥」非常充足(據金管局數據,4月底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達到4164億美元),相關探討僅是對匯率制度改革可能性的推演。

  筆者認為,雖然全球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均為大勢所趨,但其中過程很難一蹴而就。

  截至2022年末,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約1.9萬億元,境內人民幣存款餘額規模約258萬億元。這也意味着,離岸人民幣存款佔總規模的比例僅為0.9%。若港幣掛鈎人民幣,無疑將大幅增加離岸人民幣的供應量。

  又因為離岸市場人民幣外匯交易量佔全球人民幣外匯交易量的比重約為70%,每當人民幣的離岸匯率和在岸匯率出現差價時,在岸匯率一般會「追隨」離岸匯率波動。那麼,港元掛鈎人民幣後,又會極大提高國內穩匯率的難度。在目前「穩定與發展」的政策框架下,這一改革很難在短期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