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育人須有智慧 不可操之過急

◆ 教導孩子,要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網上圖片
◆ 教導孩子,要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網上圖片

  中國人十分重視讀書,甚至會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大家有沒有聽過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讀書等成語故事?雖然筆者對用這些方法來爭取時間讀書的可行性存疑,它們卻一致地反映出中華文化對讀書的重視。

  父母重視兒女學習,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有些父母操之過急,一時恨鐵不成鋼,只知一味壓迫兒女學習,最終釀成一系列慘劇。

  筆者曾見識過一些父母,他們的孩子明明在學業表現方面一直優異,名列前茅,竟然仍對孩子感到不滿,更搬出一大堆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孩子懶散,要求老師嚴加管教,令老師們不勝煩惱。筆者於是溫和但堅定地向家長說:「如果我是你的孩子,恐怕我也會對你十分反感。長此下去,孩子的成長是會出現問題的,不是變得反叛,便是變得懦弱,更有機會出現精神毛病——抑鬱、自殘、甚至輕生等。」說到這裏,家長才收斂一點。

  筆者又認識另外一些家長,孩子已經在測考中考到九十多分,家長竟然責罵孩子為何不能拿到滿分。筆者於是回應家長說:「你年少讀書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科目都考到滿分?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能做到,為何要這樣要求孩子呢?」

  其實,要孩子好好讀書,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是第一步,而且是關鍵的一步。有沒有聽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相信大家都不會反對這個說法,然而又有多少個家長會真正明白當中的道理?

  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

  提倡情緒智商的Daniel Goleman 最近寫了一本名為《最佳狀態》的書,書中指出,要達到最佳狀態,必先培養好心情。可惜,筆者在處理學生和家長之間的問題時,往往聽見家長投訴孩子令他們心情不好,卻少有聽到家長認為自己在破壞孩子讀書的心情。

  《三字經》有言:「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被中國人譽為母親的典範,她三次搬家來為兒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她是利用環境教育作為育兒策略的先驅。不過,當兒子在讀書時稍有一點不留心,孟母便立斷機抒,筆者認為難免有點激進,相信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接受。

  孩子從生下來的一刻,便需要父母,沒有父母他們根本無法生存,此時此刻,他們只可以相信父母,但為何有些親子關係卻隨着年日愈變愈差?

  《易經》之《蒙卦》這樣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蒙,是啟蒙的意思。在啟蒙的過程中,孩子如果在教導者身上找到肯定和滿足,要做到「童蒙求我」,又有何難?可惜有些親子關係並非如此。有沒有看見過父母追着孩子來餵食的情況?又有沒有聽見過父母對孩子說:「我已經很辛苦了,求求你努力一點讀書吧!」這便是我求童蒙,而非童蒙求我。出現這種情況,多數是教法出了問題。

  《禮記》如此說:「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導孩子,要由心出發,要知其心,才能救其失;不知其心,試問從何入手?朱熹在《近思錄》中有言:「夫教必就人之所長。所長者,心之所明也;從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後推及其餘。」朱熹補充,在教導別人時,須先從人做得好的地方入手,由已掌握的地方切入來鼓勵孩子挑戰尚未理解的地方,不是救其失的好方法嗎?雖說「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的前提是孩子在失敗之時,要得到幫助和指引,才有更大的機會反敗為勝。

  原來要培養孩子努力讀書,必須要有忍耐和智慧。只要做到知其心、長其善、明而入、推其餘、救其失,自然會水到渠成。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