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濫用資助房屋 確保資源善用

  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房屋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面對的頭號民生難題。香港地小人多,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有限,每年新增的房屋供應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為解決房屋供應短缺,特區政府除持續覓地、造地建屋外,房屋署近來亦連番出招打擊濫用資助房屋的情況,並成功收回逾2,000個公屋單位,以實際行動確保資源到位有效、用得其所。

  完善的房屋階梯向來是房屋政策的願景,即不同收入階層能夠通過不同類型的住屋選擇,例如公屋、居屋等,循序漸進地改善居住條件,實現社會流動和階梯式上升。資助房屋的設計初衷是成為社會的「安全網」,讓低收入家庭能夠獲得基本的住屋保障,並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逐步過渡到自置房屋,從而騰出單位給有住屋需要的人士,達成自然流轉。然而,社會上卻充斥不少濫用公屋的情況,有些家庭的經濟條件雖然能夠負擔購買居屋,甚至是私樓,但仍然遲遲未主動退還公屋單位,嚴重阻礙資助房屋作為市民住屋保障的社會功能,亦影響了整個房屋階梯的良性運轉。

  公屋作為珍貴的社會資源,理應善用及合理編配予真正有需要人士。目前,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7年,在資源供給與需求失衡的同時,亦存在着「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的矛盾情況。面對有人將公屋單位作AirBnB出租或長期丟空,亦有人將居屋「清水樓」轉售圖利,當局要採取更有力的應對措施,包括加強申報審查,收緊公屋富戶政策,嚴肅跟進違規個案,打擊一切濫用公共資源的行為,確保社會資源能夠用得其所。

  筆者作為房委會委員,深感特區政府近年在出售資助房屋時已進一步考慮社會的實際情況,並適時作出調整措施。當中包括推出不同面積的單位,這有助於滿足不同市民或家庭的需求,提高資助房屋的吸引力,從而擴大購買群體,增加房屋的流動性。當局未來在出售資助房屋時,應考慮增強誘因,制定具針對性的策略,例如適當調整房屋的定價和優惠政策,藉此激發市民購買資助房屋的積極性,亦應透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培養公眾的房屋使用責任意識,推動房屋資源合理流轉。

  要構建完善的房屋階梯、實現房屋願景,加強公屋流轉是關鍵的因素。當局須定期在資助房屋的供給、資源分配、監管等多方面作全面檢討,並持續優化審核機制。只有通過特區政府和全社會的共同推動,確保公屋資源真正用於有實際居住需求的市民,才能緩解房屋供需矛盾,讓市民擺脫不適切居住環境,實現安居樂業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