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雅與香港一同成長 做公益回饋社會

◆鄭文雅年少時已熱愛各項藝術。
◆鄭文雅年少時已熱愛各項藝術。

◆鄭文雅熱愛舞蹈,接受過專業訓練。
◆鄭文雅熱愛舞蹈,接受過專業訓練。

◆鄭文雅勤奮好學,醉心藝術。 雨竹 攝
◆鄭文雅勤奮好學,醉心藝術。 雨竹 攝

◆鄭文雅(右二)2011年推出《文情雅戲》慈善攝影集。 資料圖片
◆鄭文雅(右二)2011年推出《文情雅戲》慈善攝影集。 資料圖片

◆鄭文雅(中)是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
◆鄭文雅(中)是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

◆鄭文雅與篆刻老師李國泉。 資料圖片
◆鄭文雅與篆刻老師李國泉。 資料圖片

◆鄭文雅(中)現時是專業的女子高爾夫球教練。
◆鄭文雅(中)現時是專業的女子高爾夫球教練。

◆鄭文雅曾向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捐贈超百件百年陶器蟋蟀盆。
◆鄭文雅曾向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捐贈超百件百年陶器蟋蟀盆。

◆鄭文雅與黃百鳴在《粵韻暖心弦》中唱粵曲為流浪動物之家籌款。
◆鄭文雅與黃百鳴在《粵韻暖心弦》中唱粵曲為流浪動物之家籌款。

◆鄭文雅(右二)參加2010年「慧妍雅集」四川災後重建之旅。
◆鄭文雅(右二)參加2010年「慧妍雅集」四川災後重建之旅。

◆鄭文雅曾為動畫電影《天使愛芭蕾》配音。
◆鄭文雅曾為動畫電影《天使愛芭蕾》配音。

  出身貧困努力拚搏活出精彩人生

  生於香港的鄭文雅,是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當年於事業高峰期淡出影視界的她,早已成為現在跟隨愛好尋找自身價值、持續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她眼中的香港精神,是永不放棄、勤奮刻苦、積極樂觀,而她彰顯的香港精神,是雪中送炭、虛心好學。這一路走來,曾經面龐稚嫩、外形靚麗的她以積極的心態、不服輸的精神、不斷進取的學習態度,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許多有力量的畫面與記憶。做慈善多年的她,更於十幾年前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她也想鼓勵年輕人多去親身體驗生活、感受何為「自己的人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79年香港小姐冠軍兼最上鏡小姐鄭文雅,現在有着高爾夫球教練、攝影師、手工藝品製作者、公益人等多個身份。多年來,她嚴以律己、熱愛生活,在不斷成長的同時,持續以善心為社會做着貢獻。

  在鄭文雅眼中,「永不放棄」是香港人的特質之一。她指出,香港從前的經濟發展不如現在蓬勃,許多香港人不僅工作勤奮,還勇於挑戰不同職業。「好多遭受挫折和失敗的人都沒有放棄,就這樣從教訓中學習,然後一步一步走過來。」回想起過去一位經營工廠,但後來產業被內地取代而不得不結業的朋友,她說:「工廠關門後,他沒有放棄,開始嘗試投身小型房地產業,也失敗過,但最後是成功的。」她亦有結識曾經身無分文從內地逃亡至香港,從基層工作者做起最後成為老闆的朋友。她表示,她的許多朋友都是不輕言放棄的人,同時也是熱愛香港、堅持投身公益事業、一直為香港發展做貢獻的人。

  為更好的生活努力拚搏

  鄭文雅稱自己比很多朋友幸運,因為她生於香港,也是隨香港一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出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那時並不富裕。媽媽在工廠做事,我們也要做一些手工藝品來幫家裏補貼生計。」鄭文雅的童年,沒有電視機,只有一台收音機,「其實不清楚為何家裏那麼窮,那時也沒有互聯網,不知道富人是怎樣生活的,也沒有對比。」她回憶,在她生活的村子中,孩童們經常在村裏跑來跑去,到彼此家中做客,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大家還是很快樂。

  純粹的快樂固然珍貴,但勤奮刻苦也是為自己創造更好生活條件的關鍵一環。提起兒時的愉悅,鄭文雅說:「開心歸開心,你知道自己還是要努力。」隨着自己日漸長大、開始念書,鄭文雅看到了她從未見過的外面的世界。中學時的她,已經開始閱讀報紙,並逐漸了解社會上的各種事情。眼下需要學習的新事物越來越多,年輕的鄭文雅也開始不斷提醒自己向更廣的知識層面和更高質量的生活努力。「人家教你什麼,你都要虛心學習,不能得過且過。」

  對許多新知識都持有好奇心的鄭文雅很喜歡中國舞,但當時她周圍並沒有專業的老師,因此資金有限的她只能通過僅有的社區資源——免費的中國舞培訓班來接觸自己喜愛的舞蹈。幸運的是,她的學校後來請來了一位從北京來港的職業中國舞老師,於是鄭文雅開始接受系統、專業的訓練。

  資源很難得,但擁有敢於爭取資源的勇氣與意識,以及留住並善用資源的能力,對鄭文雅來講亦很重要。「我從小就有一個概念: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機會,每個人的未來都是一個問號,但你必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並且準備好,否則當機會來臨時,你沒法應付。」這些想法,仍是現在伴隨鄭文雅不斷前進的一部分。「人生的路是自己走的。我不想浪費時間去做無謂的事。」

  以樂觀心態化解萬難

  鄭文雅多年來一直義務教弱智兒童做陶瓷。她回顧,在教授陶瓷十幾年後的某天,她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於是向醫生諮詢原因。醫生指出,這或許與她長時間接觸化學品,如釉有關,並建議她不要再接觸陶瓷。這對早已將陶瓷融入生活的鄭文雅來講,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但為保證健康,她只得減少上課次數。這也使她重拾相機,與丈夫到世界各地記錄風土人情,並出版了三冊影集。

  在沒有陶瓷的「空窗期」,鄭文雅也與書法、篆刻和繪畫結緣。她發現了不同藝術的共通點,也一直在藉藝術滋養內心。當她回歸陶瓷時,她的視角與感受發生了變化,因為她已經獲取了來自其他藝術的沉澱。現在的她,接觸陶瓷的頻率比過去大大減少,也開始做一些有效防護,以保證身體健康。在她看來,許多香港人的另一特點也是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樂觀。她引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說:「有些人會被挫折一下擊垮,而有些人會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挫折;每件事都有好壞,只要你往好的方面想,這件事就不會打擊你,而是幫助你。」她極少為一件事而感到後悔,因為她相信許多事都是注定發生、注定給一個人帶來激勵。「你如果覺得人生無時無刻都很舒服,那你不會成長,必須要有一些挑戰。」

  作為職業高球教練的鄭文雅,也常會聽學生們向她傾訴校內的事,也會為他們提出解決辦法,或是建議他們發現事情的另一面。

  提及當代年輕人的生活與行事特點,鄭文雅指出,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年輕人能通過電子窗口見到許多事物,「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知道很多事,但知道一件事不代表你就會做那件事。」她回想起兒時生活的地方,大家都是一戶一戶地互相認識,信息也較現在閉塞許多,「但現在的人一打開手機就能知道很多事情,然後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包括人生經歷、生活方式,從而高估自己。但你看到的事情畢竟是發生在別人身上,而不是你的身上。」

  人生在世,壽命是個未知數。鄭文雅認為,每個人只有去真正地生活、體驗、感受,才能叫作「自己的人生」。「一生長短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你怎樣去選擇自己的路。」她指出,每個人這一路上的際遇都不同,這也恰恰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你必須要有經歷,如果沒有經歷,反而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