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美食天堂跌落凡塵?

  馬海寧 學研社成員

  香港是美食天堂。這句話對80後孩子來說有如金科玉律,因為小學社會科一定會教。

  現今香港有什麼美食?街頭小吃的燒賣、雞蛋仔、菠蘿包,正餐有避風塘炒蟹、牛雜?經常談到窮遊旅客不作高端消費,偏偏我們又投其所好拿出窮食款客,這不禁讓人思考,誰讓美食天堂跌落凡塵?筆者在本欄一再提過,國際城市需要胸襟和視野去擁抱多元文化,不如讓我帶大家品嘗香港的真美食!

  單是意大利菜,香港已能擔當美食天堂之名。本地的皮埃蒙特意北菜要比當地的還精緻講究,侍應會溫馨提示桌上的牛油是自家製,當地人用牛油配麵包,而非大眾以為的橄欖油與醋。每年11月的白松露季節,本港能吃到的白松露要比意北的更大更新鮮,亞洲旅客沒空飛米蘭再轉機都靈的話,快閃3天香港吃一頓松露宴,可說是快靚正!打造盛事之都,相信白松露可記一功,誰要指望20元四粒的燒賣?

  香港的法國菜未必一定夠法國正宗,卻合東方人口味。傳統法菜喜用大量奶類製品並以冷食為主,擁有中國胃的筆者每次去法國出差都需要帶上中西胃藥。我能用虛寒的脾胃做保證,在香港吃法國菜不會胃痛,因為食客可要求調整奶類製品分量,而且熱食選擇豐富。讓筆者動容的還有一杯熱水,若換成在歐洲,往往需要用10分鐘向侍應解釋什麼是熱水,更可能會換來高傲的白眼。

  覺得意菜法菜價格太高,來點平民的又怎樣?香港有不少南亞裔人,各區都有印度菜和尼泊爾菜館,香口開胃,價格豐儉由人!五十年代來港的北方人不少聚居灣仔至今,有興趣了解北漂三代如何讓包子水餃甚至糕餅在香港落地生根,不妨到那邊走走。以上菜式價格親民,卻充滿歷史與人文情懷。小時候的教科書說香港是華洋雜處的社會吧?一個共融而多元的家,不是我們一直想呈現的嗎?

  西餐廳裏的一杯熱水,是香港讓我最驕傲的地方,希望有人能珍惜這種底氣與包容,而非拿着一杯沒有茶、沒有奶的珍奶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