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多採擷與緩緩歸\胡一峰

  王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第三句有兩個版本,一作多採擷,一作休採擷。我寫此文時,輸入法自動跳出的是「多採擷」,可見電腦是認同這個版本的,這或許因為此版的網絡數據佔有率更高。其實兩個版本都解得通。因為紅豆讓人起相思之情,所以要多多地採,把感情培育得濃濃厚厚的。那為什麼又勸人不要採呢?因為此物令人情傷,故勸心愛之人少碰為妙,以免動情傷身。你看,勸你多採是表達對你的深情,勸你別採同樣是表達深情。

  一枚小小紅豆,可見文化精神。西方人為「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絞盡腦汁,每逢一事,力求一個終極的答案。而在中國人看來,紅豆採與不採皆可寄同樣之深情。換句今天的話來說,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天地悠悠,大化流轉,所謂終極亦在運行變化之中,那便順勢而往,循情而為,達濟天下,窮善其身。這大概是中國文字文學文化的奧妙所在吧。

  近日讀吳越國主錢鏐史事,發現一條記載可與採擷問題合觀。錢某人本是個私鹽販子,抓住唐末亂世的機遇,成就了一方霸業。他留給後人的,除了幾條訓誡外,還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幾個字。據傳此乃錢鏐寫給夫人的信。言簡意深,千載之下,讀來仍感溫情滿紙。

  這九個字裏包含的感情與休採擷極其相似。蘇軾有云:民間傳說,吳越王妃每年春天必回臨安,錢鏐寫這封信其實是思妻情切的「連環奪命call」,但寫得深沉而巧妙。只說田間小路上花都開啦,既暗示夫人走了可有不少天了,又喚起她夫妻漫步田間賞春的回憶,為接下來的話埋下伏筆。絕的是接下來不是哭天抹淚地大喊「你快回來,我一個人承受不來」,而是溫言輕語地表達了願望。愛護之情,溢於言表。我想王妃必是get到了,因為我們也都get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