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香港「一國兩制」特色更加彰顯\卓 銘

  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一句「香港已經玩完」,引起不少爭議。近日羅奇訪問香港並接受訪問,聲稱維持對「玩完論」觀點,又指香港已由「一國兩制」變成「更有中國特色的兩制」云云。

  其實,羅奇能自由出入香港出席各項活動並堅持其對香港的負面看法,恰恰說明香港包容多元的特點,「兩制」特色絲毫無損。而如果他認真了解香港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近年來香港發展的新局面,高質量人才、全球各地資金、各類企業不斷聚集,他就應該對自己的言論感到慚愧。事實說明,「一國」原則越堅固,「兩制」優勢越彰顯,香港的發展空間只會越來越大。

  全球資金流入是最好證明

  先舉幾個例子,去年5月,香港與內地銀行合作達成全球首個衍生產品互聯互通機制「互換通」,讓投資者可在不改變自己常用的交易及結算習慣的前提下,交易及結算在岸人民幣利率互換產品。自開通以來成交量便不斷上升,截至今年4月,市場參與者累計達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3600多筆,名義本金總額約已達1.8萬億元人民幣,日均成交名義本金約76億元。

  港交所市場聯席主管蘇盈盈表示,這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投資興趣的不斷增長,而上月港交所再與內地合作夥伴推出了一系列優化措施。措施推出首日,就吸引了26家境內外機構開展「允許參與者進行遠期起息的國際貨幣市場」(IMM)交易,成交近60億港元IMM合約。這些都是與內地加深互聯互通後,為香港市場帶來的巨大推動。

  此外,投資推廣署最近亦公布數據,指出去年共引進382間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按年升約27%。引進企業來自全球45個經濟體,內地佔最多有136間,其次是英國有48間、美國34間、新加坡27間、澳洲13間。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不少國際投資者選擇經由香港進軍內地,現時70%資金仍經由香港進入內地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亦佔約三分二比例,原因便是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和法律體制有信心。

  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David Cardwell也在今年4月舉辦的全球人才高峰會中指出,香港作為中國一部分,擁有非常龐大的資源,特別是擁有龐大人口的大灣區,這是新加坡等競爭對手所沒有的優勢。

  不論外媒將香港說得多麼「嚴峻」,但實際的資金流向是不會騙人的,畢竟沒有生意人會願意「倒錢落海」,把錢放在一個完全不看好的地方。從企業數量到交易市場、存款額等數據,都顯示不少外資並沒有將羅奇口中「更有中國特色的兩制」視作香港的弱點,相反,他們正是因為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而加大了對香港的投資。

  這就說明,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絕不代表「能改變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事實證明,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反而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吸引了更多資金、人才、企業來港,也正是「一國」原則越堅固,「兩制」優勢越彰顯的最佳體現。

  歸根究底,羅奇之所以持負面觀點,也不是完全建基於經濟分析,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其實是不願意或無法接受香港拋棄了過往那條嚴重依賴西方的發展路徑,而近年的事實已一再說明,完全按西方那一套,對香港有害無益。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不斷扼制中國發展,美西方積極插手香港事務,不斷破壞香港的管治和穩定,至如今即便香港國安法與《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先後實施,美西方仍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干預香港事務,以至恐嚇制裁。事實說明,是西方在千方百計打壓香港,而不是香港與西方「切割」。

  另一方面,近年美西方自身也陷入經濟疲弱,尤其美國等個別國家實施貿易、金融和科技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又此起彼落,假若香港完全依賴西方市場,以美西方為圭臬,還能有今天的繁榮穩定局面?香港必須堅持走符合「一國兩制」特色的發展之路,必須更好地利用自身「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才能殺出一條新血路。這不是所謂的「中央對香港控制加深」,而是香港因應實際政治經濟環境而採取的理性改變和抉擇。

  每每在變局中開創新局

  數十年來,羅奇不是第一個說「香港玩完」的人,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歷史多次證明,每當香港被宣告「玩完」後,都會憑藉實際表現告訴全世界,真正「玩完」的其實是這些「玩完論」。現實中,即使很多人因為各種理由「唱衰」香港,但「睇好」香港前景的人永遠更多,他們看到的是香港每每能在困局中找到新出路,看到港人屢屢在挑戰中找到新機遇,這些都與香港本身跟國際間的緊密聯繫,以及國家在背後的堅定支持息息相關,也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始終不變的最大優勢。只要香港「一國兩制」優勢仍在,香港就一定不可能玩完,也一定能在變數中實現新着數。

  羅奇應該多來香港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