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蝦菜宜作湯\蕭欣浩

  三五聚首,圍吃火鍋,漸成習慣,選擇湯底、環境,置換材料、心情。台灣火鍋文化同樣興盛,刺激麻辣,開胃酸菜,養生藥膳,惹味海鮮,隨喜好、心情配搭。與學生抵達台灣,整頓一番,走到西門町,火鍋店位於峨眉街與西寧南路交界。肉料湯底不錯,海鮮尤為出色,不少用料鮮活,而且價格不高。蛤蜊魷魚,海蝦中蝦,逐一下鍋,湯底吸收精華,鮮順味美,隨手投入水蓮、菇菌,已成簡單滋味。

  蝦隻產自台灣,輕煮味濃,湯汁沾染鹹鮮,味極美,見中西海鮮湯,蝦為常客。清代《嵞山集》早談到以蝦作湯,言:「蝦菜本鮮潔,惟宜作羹湯,性熱能動火,多食恐非良。」蝦當然以新鮮、潔淨為上,偶見餐廳以不鮮食材奉客,即使古今標準,皆欠道德。蝦性溫熱,多吃易上火,加上現代人火鍋圍坐,現煮現吃,熱上加熱,需多喝茶水或涼茶,稍作平衡。羹湯為水,平衡蝦肉溫熱,實屬古人智慧。

  清代《醒園錄》就提到「蝦羹法」,鮮蝦去淨切薄片,「用雞蛋、綠豆粉、香圓絲、香菇絲、瓜子仁,和豆油、酒調勻」。蝦的頭、尾、足、殼水煮去滓成湯底,另取蒜油與蝦湯一同煮滾,投放蝦肉等料,再煮滾即可取起,唯蝦肉不能過熟。

  吃火鍋除原隻鮮蝦,會將蝦肉打成蝦丸、蝦滑,清代《隨園食單》提到蝦丸的做法,「蝦元照魚元法。雞湯煨之,乾炒亦可。大概捶蝦時不宜過細,恐失真味。魚元亦然。或竟剝蝦肉,以紫菜拌之,亦佳。」「元」字為「圓」同音替代,「圓」通現在的「丸」。蝦肉細剁,再製成丸,湯煮常見,乾炒可試。不要捶打過爛,要保留些許蝦肉,才能吃出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