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態/審視公私房屋比例 推動向上流\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作為資深房屋政策評論員,筆者就兩位立法會議員對房屋政策的建議作出以下回應:

  洪雯議員提出:「年輕人為排公屋而放棄工作」及「惟香港資源向公屋傾斜,令不想『躺平』等公屋的年輕人對社會失去希望。」這與周文港議員提出的:「小時候住在板間房,後來既在工作做政策研究員,亦在夜校任教,自己有很強信念『帶爸爸媽媽離開公屋去買樓』」。

  以上觀點反映出,香港特區政府需要關注兩類人士需求:一類是力爭上游人士;另一類是「躺平」一族。香港社會更應該鼓勵上游一族,以及減少「躺平」一族的氾濫。

  特區政府一直以來並沒有在置業上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筆者明白是擔心和避免在樓市上表態,可是,因為社會負面情緒的具體表現就是將置業妖魔化,令到新一代失去奮鬥精神。連買樓都不去爭取,生活自然因為沒有爭取到住屋而長期感到不滿,最終是奮鬥價值觀念的喪失。筆者認為,特區政府起碼要向公眾推廣在置業文化上有合理的表態及正面的價值觀。

  洪雯亦認為「公屋輪候的時間長,不是因為供應不足,而是因需求過度。過去二十年間,公屋住戶佔全港住戶的比例一直穩定在30%,但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數目從02/03年度的9.2萬個一路飆升到2023年6月底的23萬個,是二十年前的2.5倍。」這正正說明市民的公屋需求是要合理引導的。

  另外,筆者認為要檢討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七比三,即是用三成私樓的收益去資助七成的公營房屋,這個做法是有問題的。因為當市道好的時候,還可以短中期用這個策略,但當疫情之後香港已經花了很多公帑,在賣地/建屋方面亦基本停頓了數月,所以純粹用七三比例的機制是會非常之被動的。在筆者看來,最近特區政府針對濫用公屋資源的打壓做法是正確的。未來必須善用二手市場,搞活二手市場有很多好處,除了價格便宜一點外,也可從交易中賺到釐印費,而且大量的二手市場成交,亦可令到小業主分配到更多社會財富,而不是集中在發展商身上。

  建議增加白居二名額

  因此,周文港提倡增加白居二名額的建議是行得通的。他認為:「既然目前已解決按揭保證期這個『老大難』的問題,房屋局可認真考慮將『白居二』配額,由目前4500個增加至最少20000個,並相應調高一人申請者的配額,以善用目前市場上所釋放出的二手居屋供應,並推動更多有力置業者投入市場,從而持續盤活換樓及整體樓市的氣氛。」筆者同意相關做法,市場已經證明4500個名額是可以應付的,政府應該逐步增加有關名額,以增大轉流。

  至於周文港認為應該支援來港學生給予配套,例如「校外宿舍」、寄住家庭等計劃,筆者認為有關建議都是可取的,因為來港學生亦會為香港製造新鮮血液,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當然,要把握這個優勢的同時,還要減少其副作用,新增人口會令到租金長遠回升,特設的校外宿舍也可以減少二手市場的租盤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