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背升國旗 嫦六留下「中國科技印記」

  左圖:嫦娥六號着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圖為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着陸器和上升器合影。\新華社;右上圖:嫦娥六號在表取過程中,機械臂在月背留下了一個看似「中」字的印記。右下圖:五星紅旗在落在月背的嫦娥六號探測器上展開。\新華社
  左圖:嫦娥六號着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圖為嫦娥六號攜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着陸器和上升器合影。\新華社;右上圖:嫦娥六號在表取過程中,機械臂在月背留下了一個看似「中」字的印記。右下圖:五星紅旗在落在月背的嫦娥六號探測器上展開。\新華社


  中國嫦娥六號順利完成月背採樣,邁出人類月球探索的關鍵一步。在月背表取完成後,嫦娥六號着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4日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有專家表示,月球玄武岩做成片狀或者管狀建材,用於月面建造,這樣比在地球上取材大大節省成本。嫦娥六號五星紅旗是以來自太行山的玄武岩取材編織而成,是月面原位製造的一種探索,為就地取材建造月球基地提供啟發。此外,在表取過程中,機械臂在月背留下了一個看似「中」字的印記。這一次月背之旅,嫦娥六號輕輕帶走一抔土壤,還在月背留下獨有的「中國科技印記」。\大公報記者 劉凝哲北京報道

  嫦娥六號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是繼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號「織物版」五星紅旗在月球成功展示後,再次在月球上打上「中國標識」。兩次任務展示的國旗大小相同,與A4紙差不多大小,但嫦娥六號展示的國旗背後確有更多故事。據報道,與嫦娥五號飛行7天後到達月面相比,此次嫦娥六號自5月3日出發後,飛行30天才落月,時間大幅增加。在奔月、繞月及落月的過程中,高低溫反覆交替,國旗對環境的耐受性要求就更高。

  纖維直徑是髮絲三分之一 隔熱抗輻射

  經過分析,與月壤化學成分相近的玄武岩進入了武漢紡織大學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衛林院士月面國旗團隊的視野。玄武岩纖維具有非常優異的隔熱抗輻射性能,能夠抵禦月表惡劣環境。但是,這種纖維屬於無機纖維,表面光滑、脆性易碎、模量高,難以紡製超細絲、紡紗、織造,以及構築高牢度的顏色。為此,科研團隊找到突破口,獨創「包芯技術」,研發出「轉芯紡」紡紗裝置,最終「馴服」了玄武岩纖維絲。更為難得的是,雖然玄武岩纖維的密度超出嫦娥五號國旗原料密度近一倍,但團隊研發了大概是頭髮絲直徑三分之一的超細玄武岩纖維,最後做出來嫦娥六號國旗的重量只有11.3克,比嫦娥五號國旗還要輕0.5克。

  針對玄武岩纖維部分特性的不足,研究團隊開展了多項技術攻關。在噴絲板內腔結構基礎上,團隊進行了梯形優化,再配合爐內分布式精準控溫,成功實現超細玄武岩纖維的穩定量產。研究團隊還在理論設計基礎上,利用柔性水溶性長絲和芳綸短纖分層防護,巧妙設計了「雙防護罩」結構。這一創新在有效保護了玄武岩長絲的同時,還解決了玄武岩纖維高模量導致「起小辮子」的行業難題。

  此外,光滑的玄武岩長絲對製作月面國旗也是一大挑戰。團隊利用織物表面的芳綸短纖毛羽,使顏料中的黏合劑與其形成類似「鉚釘」錨定的效果,有效提升塗料界面結合牢度與國旗圖案的飽滿度,保障國旗的月面展示效果。

  月球玄武岩 可加工成建築材料

  製作嫦娥六號展示的國旗的材料,以來自太行山的玄武岩為主。月面的玄武岩也非常多,這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更多思路。據報道,科研團隊成員曹根陽教授介紹,月球玄武岩做成片狀或者管狀建材,用於月面建造,這樣比在地球上取材大大節省成本。嫦娥六號五星紅旗是玄武岩紅旗,是月面原位製造的一種探索。

  在「石頭版」國旗研製的同時,月面國旗團隊也已開啟了將玄武岩纖維拓展到對耐熱、阻燃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如對阻燃隔熱性能要求很高的阻燃防護服裝以及高阻燃性箱包等,進一步發揮超細玄武岩適應高溫等特殊環境的能力。徐衛林表示,作為輕質、柔性防護材料,玄武岩纖維未來在航空航天,如宇航服、太空艙、月球基地等場景會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