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協同「三步走」 灣區擬建「運管委」

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國際機場

廣州維修基地
廣州維修基地

深圳寶安機場
深圳寶安機場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會議現場。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會議現場。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推進港澳等機場基建擴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方俊明 廣州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目前已發展為全球各大灣區中規模最大的機場群,但在政府層面仍缺乏強有力的統一協調機制,在樞紐競爭力等方面也要進一步提升。近日,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組織召開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會議」,來自粵港澳等20家民航企事業單位集聚,凝聚共識攜手構建「統籌有力、優勢互補、競合共贏」的民航協同發展新格局。會議提出「三步走」的規劃目標:加快港澳機場國際要素資源優勢和內地機場資源優勢融合;推進「珠三角運管委」試點工作向縱深發展,以「珠三角運行協同平台」建設融合港澳民航運行機制;逐步朝着實現建設「大灣區運管委」的目標邁進。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去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8億人次,貨郵吞吐量803萬噸,飛機起降128.4萬架次,發展空間持續拓展。但由於產權歸屬、利益主體、運行標準、定位分工等多方面原因,大灣區機場發展趨同、空域資源緊缺、保障能力不足、協同機制不暢等問題依然突出。

  本屆會議匯聚了廣東、深圳、珠海機場集團,香港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南方航空、深圳航空、香港航空、大灣區航空、澳門航空等20家大灣區民航企事業單位,共同探討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大計。運行效能作為民航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反映,大灣區民航將強化「一盤棋」意識,圍繞「大運行、大保障」,打破發展瓶頸,提升運行效能,拓展發展空間。

  深化空管合作 提升空域使用效能

  目前大灣區內共有7個運輸機場、12條跑道。會議提出,要以「機場群」思路統籌合作發展,加快港澳機場國際要素資源優勢和內地機場資源優勢融合,推進「珠三角運管委」試點工作向縱深發展,以「珠三角運行協同平台」建設融合港澳民航運行機制,逐步朝着實現建設「大灣區運管委」的目標邁進。

  其中,大灣區民航將積極深化粵港澳空管合作,推進空域統籌規劃方案不斷完善,持續提升大灣區空域使用效能。澳門機場積極參與大灣區新基線大流量模型模擬評估工作報告的編寫及草擬了大灣區航行新技術應用策略報告。目前澳門機場已經接通國家流量管理系統,為提高大灣區整體流量管理水平和運行品質打下良好基礎。中南空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主動響應建設世界一流空管要求,與大灣區各方深化合作,推動空域資源優化和空管創新發展。

  統籌分配航權航線等資源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建議,「大灣區運管委」可定位為國家層面的灣區民航統一協調與監管機構,不僅中央派員參與,還可聯合中央及地方政府、機場、航空公司及空管等民航相關單位,統籌分配航權、航線等資源,以提升灣區機場群整體競爭力為目標,加快實現大灣區機場群協同發展。下一步還可在機場間相互參股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索,讓灣區機場群成為利益共同體;另外還可探索逐步實施一體化協同運行方案,為打造機場集群效應、航空資源共享等闖出新路,共同提升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會議還提出,大灣區各民航單位要從軟硬件兩方面着手,為大灣區民航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其中,大灣區瞄準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有序推進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等機場基礎設施擴建工程,力爭做到與旅客、貨物運輸發展需求動態匹配,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同時,完善以大灣區主要機場為核心,匯集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水運碼頭等多種方式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造「大灣區機場群一小時交通圈」,推進「旅客聯程」運輸協同發展。

  數讀灣區機場客貨運新進展

  2023年,大灣區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8億人次,貨郵吞吐量803萬噸,飛機起降128.4萬架次,恢復至2019年的78.8%、100.2%、83.8%

  2024年首季,大灣區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5,399.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11.6萬噸,飛機起降37.3萬架次,同比增長50.3%、23.2%、33.4%

  至2030年,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客貨運需求將分別達到3.87億人次和0.2億噸

  到2035年,大灣區機場群的跑道將擴展至17條,旅客、貨郵吞吐量將分別達4.2億人次、超2,000萬噸,客貨保障能力比2020年約提升一倍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方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