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廉價水費的背後

  水務署日前表示,考慮到成本因素,有需要調整水費。消息一出,許多市民才驚覺,原來香港已將近30年未加水費。且不說香港30年來累積通脹有多高,僅從高質量供水的成本考慮,不加水費恐難以為繼。

  其實,早在98/99年度,水務署的水務經營賬就開始錄得虧損,但即便客戶數目由當年的220萬大增至今天的320萬,而近年食水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再加上購水、食水處理、供水設施維修,當局也沒有提高水費。以2021至23年為例,淡水生產成本分別為12.7及11.4元,而向用戶收取的卻是4.16元。如果不採取任何平衡舉措,水務署的「財務水錶」恐怕要「爆錶」。

  從歷史的縱向比,香港近30年來沒有加過水費;從現實的橫向比,放眼全球,香港的水費也是長期偏低。據「國際水協會」於2021年發表的統計資料,香港水費在全球178個城市中,排名171名。以每一百立方米飲用水用水量計算,香港只需262港元,對比其他先進國家的城市,東京1112港元、紐約1430港元、巴黎2220港元,洛杉磯4355港元,都比香港高出數倍甚至十數倍。

  香港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低水費,除了政府的補貼之外,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內地數十年來如一日,確保東江之水源源不絕供港,香港才可以無後顧之憂,以極低的費用提供極穩定、極優質的水源,以及高質量的供水服務。這一點切不可忘記。

  當然,近年全球經濟下行,許多市民和業界也要面對各種負擔,也難免會對加價有所不滿。但署方亦已強調,在考慮是否增加水費時,市民的負擔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素。上月起,已走訪各行各業聆聽意見,若決定調整收費,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收回成本,盡量減少對用戶的影響,也會聽取立法會議員的意見。

  此次水務署研究調整水費,從「用者自付」、「收回成本」原則出發,只要充分聽取各界聲音,平衡加幅與市民承受能力,相信可以得到社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