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閒居非吾志\米 哈

  安居無事,自在生活,固然是一種幸福,但學會享受工作,同樣是一種幸福。

  我曾經跟隨一位前輩工作,而我懷疑,他的一天是超過二十四小時,又或他可能是機械人。他可以在深夜回覆電郵,然後一大早出席早餐會議,接下來還要教學、上電台、看展覽、看演出,而他的著作與研究依然定期出版。他是如何辦到的呢?

  有說,工作的本質是自我實現,而人類因勞動、創作生產出來的東西而意識到自己、正視自己,並且與他人連結。因此,工作的原始意義是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工作也就是一件非常崇高的活動。我想,這就是前輩的工作觀。

  前輩的工作,滿足了他的志向,以及他認為自己可以貢獻給社會,幫助到他人的價值目的。所以,學會享受工作是一種幸福,但前提是:找到一份與你志向一致的工作。

  找到志向,不易,找到一份與志向相符的工作,可能更難。話說,三國時期,曹植準備離開京都洛陽,前往封地鄄城之前寫了一首詩,詩中明志:「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表明安居無事的日子,並非他的志向,他情願奔赴戰場,為國解憂。

  想安居無事而被逼工作是苦,想立下功業卻被投閒置散也是苦,兩者都是志向與工作不一致。曹植在詩中委婉地向兄長魏文帝曹丕表明他有意馳騁疆場,遠征孫吳,寧可戰死沙場,也不願在封地安逸度日之志向。

  可惜,到了最後,曹植還是沒有得到曹丕的批准,終究沒有機會上戰場,而他的報國宏願也未能實現。於是我們明白到,有時候,未能實現自我,錯不在自我,只是時機。有志向,便去找機會,找不到機會,那只好靜待,不必自責。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總是忙東忙西,時間表排得滿滿的呢?因為我找到了一份滿足我志向的工作,也終於體會到前輩一天同樣只有二十四小時,而他也不是機械人,只是一位享受工作、感恩於工作有益於他人的幸福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