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關於「開書店」這回事


  《可是,我開的是書店》

  作者:孫曉迪

  出版:河南文藝出版社

  半年前,我約了數名教授翻越梅嶺,追溯嶺南先民而下之路。他們從香港出發,跟自上海南下的我在贛州市集合。我早到,在酒店房間等他們時往窗外一望,赫然發覺馬路斜對面便是新華書店。與其在酒店房間恭候,倒不如到書店逛逛。

  民營書店也許更受讀者歡迎,但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絕不千篇一律。我到任何新華書店,我的關注主要是兩種書:本地文化著作,以及早已絕版的新「舊書」。兩者在神通廣大的電商網絡都不一定好買:前者發行量少,後者也許會是天價。哈哈,我果真在贛州店的本地專櫃找到了一部有意思的《客家飲食文化大觀》。店內也有教授如何飼養家禽的書籍,提醒了我農業對贛州地區的重要性。至於關於江西文化的叢書,一則以膠套封着、未能看內容,二則這般書目,網上肯定能購得。立即打開手機一查,果然:趕快把書目放進購物籃,待下次電商大減價時再作決定買不買。

  此時,收到教授們的短信,說已上了網約車,不消一會便到。豈敢怠慢,立即準備往地下結賬。剛要下樓,逛書店經驗老到的我,眼尾卻瞄到了新書桌上的一部書,題為《可是,我開的是書店》,腰封上寫着:「有關書店的美好想像,終止於開了書店之後。你認為的獨立書店關鍵詞:夢想、文藝、愛書人。真實的書店經營日常:折扣、貨款、租金、難纏的顧客……獨立書店店主的一手開店記錄與日常吐槽:別開書店,快跑!」

  立即把書名記下,晚些訂購。不在這實體店買,價格並不一定是重要的原因—當然,網上購書一般要便宜多了—要我背着不必背的書去翻山,夠殘酷的了。

  我的這段個人經歷,足以說明購書群體動機之複雜。購書人像我者有之、倚賴店長推介者有之、不怎麼介意價格差異者有之、容易被標題打動者有之。那應如何做購書人的生意?

  作者的故事,是部《「入世未深」文藝青年的奮鬥史》:畢業後任職青島出版社,亦撰寫過小說的她不滿於工作現狀,輾轉了一會後和丈夫毅然把舒適的房子賣掉,去追夢開起書店來。如腰封所述,她很快便發覺理想與現實落差甚大:開業初期的興旺(尤其是文藝集市中的營業額)並不能持久;豪華商場邀請入駐不能帶來收益,只能帶來一肚子氣;最初還以為到店做功課和打卡拍照卻毫不消費的年輕人已是最差的「顧客」,但素質更差的大有人在,如把書店包下做活動後把精心打理的書店肆意蹂躪的客人。一直想盡辦法讓如家的書店經營下去的作者夫婦,不時會受忠實顧客、員工以及朋友鼓舞。書店經歷過擴充和縮小,而在疫情衝擊後也不期然走作者本來看不起的網售路線。

  作者自豪地總結道:「不開書店的理由有一萬個,但只有一個,也能讓我堅持開下去。喜歡書店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需要我,需要我的離河書店,那我就陪着他們把書店永遠開下去。」

  諷刺的是,書店正在這書出版後三個月,亦即我在基礎雄厚的國營書店見到這書之前一個月結業。

  作者經營書店的理想,是她的一廂情願嗎?作者是在委曲求存、經營有社會價值的場所,還是在以卵擊石、用不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模式去滿足個人意慾而已?相信不同讀者會有不同的感受。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應該正是作者痛苦的來源。◆文:李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