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盛事/馬頭琴維園響起 知音人爭相圍觀

  左圖:第二屆同鄉社團家鄉市集嘉年華昨日在維園隆重舉行啟動儀式。右圖:今次嘉年華向港人及遊客展現各個省市獨有的文化及產品,令人嘆為觀止。圖為廣東普寧泥溝英歌表演。
  左圖:第二屆同鄉社團家鄉市集嘉年華昨日在維園隆重舉行啟動儀式。右圖:今次嘉年華向港人及遊客展現各個省市獨有的文化及產品,令人嘆為觀止。圖為廣東普寧泥溝英歌表演。

  「非遺進維園,文化共傳承。」德化瓷器,京劇臉譜藝術,內蒙古呼麥、長調、馬頭琴、蒙古族四胡音樂昨日集體亮相家鄉市集嘉年華,一眾非遺傳承人在現場與市民互動交流,展現出精湛的技藝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在場的市民一個個都好奇地瞪大雙眼,不時發出陣陣讚嘆。

  有文化傳承人認為,香港是很好的文化窗口,是傳播我國特色文化的極佳平台,可以增進世界對中華非遺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文) 何嘉駿、麥潤田、蔡文豪(圖)

  德化瓷器「虛谷長馨」亮相香港維園,該瓷器曾作為國禮贈予塞爾維亞。該作品以中國白瓷泥為原料,採用全手工捏製,匠心雕琢,通透明理,溫潤如玉。該瓷器是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許麗枝團隊精心創作。許麗枝說,塞爾維亞的國花是鳳凰花,生命力頑強,馨香久遠,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子寓意是博大的胸懷。兩者相結合代表着虛懷若谷、永遠綻放芬香,寓意中塞友誼歷久彌堅。

  聽蒙古呼麥 遊客鼓掌叫好

  許麗枝從小受到父輩藝術的感染,特別喜歡陶瓷文化,大學畢業後希望進行跨界結合,為德化陶瓷事業做一份貢獻,把現代時尚的元素融入陶瓷裏。她告訴記者,這次是自己第三次來到香港,她希望能夠走出一條既傳承傳統,又注重創新的陶瓷創作之路,向香港市民分享,把美傳遞給大家。

   內蒙古藝術學院的老師們在非遺展區內為市民表演了呼麥、長調、馬頭琴,以及蒙古族四胡音樂。麥拉蘇表演的是呼麥,「呼麥」這種聲音的奇妙之處在於,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同時用嗓音發出兩個以上的聲音,不少遊客聽到這種好聽又奇妙的聲音,大感神奇,紛紛鼓掌叫好。

  蘇雅使用的樂器是蒙古族四胡,她介紹說,蒙古族四胡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類。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於獨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渾厚、圓潤,擅長演奏抒情性樂曲。

  另一位馬頭琴演奏者是包額爾敦畢力格,馬頭琴在科爾沁和鄂爾多斯地區有着深厚的民間基礎,幾乎每位牧民的家裏都會有把馬頭琴。畢力格介紹,隨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頭琴正從邊陲走向世界。畢力格認為來到香港表演時,「異域風情的曲調響起,香港市民都睜大了眼睛。」他表示,香港是國家的文化窗口,家鄉市集嘉年華在這裏舉辦,是傳播特色文化的極佳契機。

  畢力格又說,現在傳承方式也結合了時代的改革,並笑言自身是搖滾樂隊當中的馬頭琴手,代替了傳統樂隊中主音結他手的位置。他認為,這讓傳統的馬頭琴演奏方式與時俱進,得到了創造性的活化與傳承。

  增進世界對中華非遺認識

  楊強是「翁(偶虹)派京劇臉譜繪畫技法」第三代代表新傳承人,他從小痴迷和酷愛京劇臉譜藝術,從而潛心鑽研臉譜繪畫技藝30餘年。他的臉譜畫筆鋒細膩流暢,譜式規範嚴謹。楊強說,年少是學習戲曲,也有豐富的舞台經歷,後來在京劇裏體悟臉譜的精妙,便拜師、潛心鑽研它的繪畫技法。

  翁派京劇臉譜的畫法源於真實的戲曲實踐,潔白溫潤的宣紙、戲曲人的臉龐都是楊強的「畫紙」。楊強表示,每一筆勾畫順序、筆法細節都是要通過長期的練習,他也希望繼續弘揚這門藝術,這次是首次來香港推廣臉譜繪畫技法,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是個很好的平台宣傳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增進世界對中華非遺文化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