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世界天籟之音

◆2018年8月4日晚,無聲合唱團在享有「中國音樂聖殿」之稱的北京音樂廳舞台上演出。
◆2018年8月4日晚,無聲合唱團在享有「中國音樂聖殿」之稱的北京音樂廳舞台上演出。

◆張詠通過手勢教孩子練習發音。
◆張詠通過手勢教孩子練習發音。

◆近期,李博和張詠跟合唱團的孩子們合影。
◆近期,李博和張詠跟合唱團的孩子們合影。

◆李博通過聲音震動教孩子發聲。
◆李博通過聲音震動教孩子發聲。

  ——李博 張詠和聽障孩子合唱團的故事

  六年前,北京音樂廳的一場12分鐘的演出,讓無聲合唱團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在演出現場,全中國最挑剔的1,000多名音樂愛好者被14名聽障孩子的歌聲所震撼,他們紛紛伸出大拇指為孩子們點讚,不少人還悄悄擦去眼中湧出的淚水。演出結束後,合唱團的發起人李博和張詠相擁而泣,他們為那一刻付出了五年的時光。

  六年後,合唱團的成員們陸續長大,有人離開、有人堅守,也有新成員加入。合唱團從最初的9人擴展到了20人,在中華思源工程基金會的幫助下,合唱團從廣西百色市凌雲縣特殊教育學校搬到了桂林市聾啞學校。如今,無聲合唱團已經運行了11年,孩子們走出過去封閉的世界,收穫了自信;對李博和張詠來說,11年走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日子,堅定又純粹,「每個人都是一個孤島,都有自己的屏障或者不被理解的地方。從這個角度說,這些聽障孩子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沒有殘障與不殘障之分。」◆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石華 圖: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2013年,新銳畫家李博和音樂人張詠組成一個樂隊,經常在北京各地演出。一次在北京街頭,兩人偶然聽到一名聽障人士唱了一嗓子,這聲音乾淨、純粹,好像整個生命都在吶喊。聽慣了好聲音的兩人被這聲吶喊震撼了。經過討論,他們萌生了尋找聽障人士錄製聲音素材用於藝術創作,讓更多的人聽到這種純粹的聲音。

  在朋友的介紹下,兩人來到廣西凌雲縣特殊教育學校。但是聲音採集工作並不順利,在學校裏,他們才逐漸了解到,沒有經過足夠康復訓練的聽障孩子無法發聲。「我們也意識到為了自己的藝術去採集聾啞孩子的聲音有些殘忍,決定不做了。」

  直擊心靈的聲音留住了他們

  當兩人收拾完行李準備離開時,一名小姑娘跑過來,仰着頭喊出「啊」的一聲,11年過去了,李博對這個聲音依舊記憶深刻,「當時腦子一片空白,聲音直擊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李博說,這時候再走,等於直接告訴他們希望不存在,放棄他們比沒人關注他們傷害更大。

  聲音採集不做了,能為這群特殊的孩子做些什麼?兩人在賓館裏思考了三天,決定成立一個聽障孩子合唱團,通過這種形式讓他們與外界交流,而發出第一聲的那位小姑娘成了合唱團的第一名成員。

  由於聽力受損,聽障兒童無法準確辨識和模仿聲音,成為學習發聲的最大障礙。這意味着無聲合唱團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借鑒,任何一次嘗試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第一次,這也意味着李博和張詠要付出很多,才能讓合唱團走上舞台。

  合唱團成立之前,李博被法國的皮爾·卡丹藝術中心稱讚為國外最佳藝術家,每年有六個月創作的時間;張詠也是旅居廈門的音樂人,一首搖滾樂能將現場氣氛推到高潮。合唱團成立之後,李博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壓縮至寒假和暑假的四個月中,每天16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但作品數量相比以前也減少了四分之一;張詠不僅退出了在廈門經營多年的酒吧,更把自己的妻子拉入合唱團的教學之中。

  當別人對兩人所做的事情不理解時,李博和張詠卻認為,這份工作受益最大的是他們自己,這種幸福是外人無法體會的。「無聲合唱團是一個藝術項目,也是一個公益項目。孩子們才是做公益的主體,他們在用自己的聲音鼓舞和感動着聽過他們唱歌的健全人。」

  現學手語融入聽障童世界

  合唱團成立伊始,只有9個孩子,李博和張詠各自分工,一個負責對外溝通交流,一個負責研究教學方法。通常情況下,一次普通合唱團表演的訓練時間為數周至數個月不等,但無聲合唱團卻用四年時間,用一個個簡單而又重複的「啊」,才奏響了一曲僅一分鐘有聲與靜默間的交流樂章。

  「剛開始也不知道怎麼去跟他們交流,手語是現學的,通過問老師和寫字跟他們可以基本交流。」李博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剛開始困難非常多,無法把他們聚攏在一起,沒法跟他們溝通,他們嘗試去跟孩子玩、生活在一起,大家彼此信任了,教學才真正開始。

  從未講過話的孩子們舌頭軟弱,不知道如何掌握發聲技巧和細微感知,同時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張詠發現孩子們對震動很敏感,於是通過震動的方法讓孩子一點點發出聲音。「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靠近一些,讓孩子摸着我的嗓子,兩個人共同發出一個聲音,當身體共振後就能達到一個音了。」

  學會發聲還不夠,還要給孩子們分出聲部,為了一張嘴就能精準發出自己被分到的音高,孩子們要盯着校音器反覆練習。為了讓聲音更穩定,孩子們每天都要背部緊緊靠着牆面,踮起腳感受到自己的丹田。

  台上一分鐘 台下四年功

  就在這枯燥又辛苦的訓練中,轉眼間到了第四個年頭,在臨近第27次全國助殘日的時候,無聲合唱團在廣西凌雲縣禮堂迎來了第一次登台演出。李博回憶說,「一分鐘的演出,孩子們整整花了四年的訓練,他們用自己的『缺陷』表達自己,這是一個突破。」

  2018年8月,無聲合唱團在北京音樂廳舞台上演出。1,024個座位坐得滿滿當當,12分鐘的合唱演出後,替代掌聲的,是每個人把四指收攏在掌心,將大拇指豎起來,這是人類掌握的最簡單的一種手勢,觀眾用這樣的手勢,將讚美送給這群聽不見掌聲的孩子。一位為合唱團伴奏的結他手老師說,自己一邊流淚一邊完成伴奏。

  在李博眼裏,這些孩子消弭了健全人與殘障人士之間的鴻溝,刷新了健全人對音樂的理解,這才是真正的藝術。「聽到好的藝術形式時,內心彷彿被彈了一下,這些孩子們就是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