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詐騙局中局 複雜人性與懸疑交織
《新生》改編自珞珈所著的網絡小說《費可的晚宴》,由2023年大熱電影《孤注一擲》的導演申奧執導,講述記者何珊(周依然飾)受邀參加費可(井柏然飾)的追思會,同時受邀出現的還有四位陌生人,他們都與費可有着不為人知的過往,但他們發現幾人認識的費可並不是同一個人,圍繞「費可」究竟是誰的問題,眾人依次回溯過往,逐步揭開隱藏在費可背後的真相。\于 童
5月11日,國產懸疑劇《新生》在Netflix上線四天便超過霸榜多時的韓劇《眼淚女王》(又譯:《淚之女王》)而登頂,成為2024國產劇的一匹黑馬。導演運用嫻熟的影像敘事技法,在短短10集的劇情裏完整巧妙地講述費可的五段行騙故事,同時清楚地交代他和四位「受害人」的情感關係,並在後段完成故事「羅生門」式的反轉。縱然最後的結尾爭議較大,但本片依舊可稱得上是近年來內地懸疑類型劇中的佳作。
羅生門敘事 角色塑造豐滿
懸疑片作為重要的類型片種類,在百餘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諸多為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模式,例如「暴風雪山莊」「敘述詭計」「臨終線索」等等。《新生》故事的開局便用五位陌生人參加費可在孤島上舉行的追思會將「暴風雪山莊」和「臨終線索」兩個經典模式進行融合,導演利用觀眾對「套路」的熟悉簡化對細節的交代,讓角色迅速進入講述自己經歷的「流程」,這種處理使得劇集敘事的節奏與觀眾的觀影期待相脗合,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至費可這一中心人物上。五位角色分別從各自角度講述與費可的交往與近幾年大熱的「劇本殺」模式十分類似,劇集用拼圖式的敘事通過幾位角色的講述塑造出費可這一機智、大膽、周密卻又貪婪、冷血、殘酷的詐騙犯形象,但熟悉這一套路的觀眾卻在警惕着「敘述詭計」的模式,下意識地注意着每一段故事中可能相悖的細節。當眾人敘述完畢、貌似最可憐的受害人陳樹發(王硯輝飾)揭開費可「追思會」的真相意圖對費可痛下殺手之時,何珊(周依然飾)果然拋出反轉問題揭開「羅生門」的敘事詭計,再次滿足觀眾的期待。觀眾對經典懸疑片「套路」的熟悉成為導演把控敘事節奏的抓手,這也是本劇的觀眾追劇黏性高的主要原因。
作為本劇的絕對主角,導演在塑造費可這一角色時選擇主客觀視角融合的模式,即便在故事的前半段這位活在他人敘述中的角色也並非完全的「客體」。觀眾在大部分時間裏隨着費可的視角觀看他布置騙局的過程,導演設置很多細節讓觀眾自發總結費可的人物性格,例如他在將陳佳佳(陳雨賢飾)送進家門後環視富人區的住宅露出憧憬的神色、在程浩(黃覺飾)的貓走失後焦急尋找最終無果枯坐路邊的頹喪、在蘇倩(彭楊飾)進門前下定決心用剃刀划傷自己手臂的孤注一擲……這些以「受害人」的視角無法窺見的細節豐滿費可這一人物在觀眾心中的形象,讓其在遊刃有餘、貪婪狡詐的騙子形象之外有了更多層次。
編劇並未給費可這一角色設計過多台詞,但這些細節的設計卻給觀眾更多的想像空間,讓後半段故事的反轉更為可信。
劇情反轉多 結局落入窠臼
5月15日隨着大結局的播出,「《新生》爛尾」的詞條迅速衝上微博熱搜,追劇的觀眾對結局的不滿直接導致其豆瓣評分跌至7.2分,這對於一部懸疑劇來說無疑是非常遺憾的。很多網友表示難以接受最後對費可的「洗白」是打下差評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以「犯人」作為主角的懸疑片,向來難以避免由於懸念效應造成的罪行轉移,使得觀眾對犯人的道德批判降低甚至對其產生同情、支持情緒的問題。為應對這種現象,創作者們往往會採取講述角色悲慘的背景和前史的方式對其行為進行一定的合理化,也就是所謂的「洗白」。然而,這一處理方式最大的問題便是容易破壞前序故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新生》在後半段的劇情中本就已經通過反轉的方式削弱費可主動騙人的「惡人感」,導致其形象與前半段劇情中建立起的樣子有所偏差,前史劇情中費可在走上歧路的一段劇情中表現出的衝動無謀則讓這個角色的魅力直接大打折扣。應該說,導演在結局的處理上沒有做到對懸疑片經典「套路」的靈活運用反而被「洗白」的窠臼所絆,着實是本劇的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