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汕尾之行 讓我大開眼界

◆汕尾旅遊資源着實不少。圖為玄武山旅遊區。 資料圖片
◆汕尾旅遊資源着實不少。圖為玄武山旅遊區。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汕尾地處廣東沿海東南端,近日,網絡平台《今日頭條》刊出一位網友「一天是寶寶」的文章,直言:「作為一個廣東本地人,我出差去過不少地方,可是最近這次去汕尾市,實在讓我大開眼界……這裏簡直就是個怪異之城,有幾件事情讓我費盡心思也想不明白它們的來歷。」

  第一件怪事就是汕尾這個地名,讀起來莫名其妙。全名叫「汕尾市」,聽上去就很奇怪。原來「汕」是古時因為這裏長年被海浪沖刷而形成的沙灘,所以叫「汕」,而「尾」其實指的是沙灘的邊緣。所以「汕尾」意思就是「海邊沙灘的邊緣」。可是有意思的是,後來當地人又把「尾」念成了「美」,把汕尾叫成了「汕美」。再後來,大家普及使用普通話,「汕」就被讀成了「善」。所以汕尾又多了個美好的別稱「善美」城。我實在是想不明白,一個地名怎麼會變來變去,亂七八糟的?

  粿種類多 做得出神入化

  第二件讓我費解的就是汕尾的方言了。在汕尾,光是當地的方言種類就讓我傻眼了,居然有福佬話、客家話、白話(粵語)、占米話、軍話、北方方言、甚至還有畬語。就這麼一個小地方,方言種類之多根本是我意想不到的。汕尾還真是一個語言文化大熔爐啊!

  第三件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汕尾的特色美食。沒想到在汕尾,他們居然把粿做得出神入化,種類之多讓我嘆為觀止。不同的節日,汕尾人都會做不同種類的粿,有甜的也有鹹的。過年了做發粿、松粿,清明了做薄餅,七月半兒了炊重糕粿,冬至了炊菜包粿,除夕了做甜糯米丸子。單單這「粿食文化」,就讓我大開眼界。另外,汕尾還盛產「炒米」,就是把米炒到像爆米花一樣。這在其他地方我可是從來沒見過。

  第四件我百思不解的事情,就是汕尾人對於非遺藝術的保護。作為一個小城市,汕尾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居然多達9個,比不少大城市都多。比如「汕尾漁歌」、「汕尾滾地金龍」等,都是振振有詞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最令我詫異的是,像「白字戲」「西秦戲」等說不上有多高雅的戲曲形式,在汕尾也被列為國家級非遺。

  最後一件令我費解的事情,就是汕尾的旅遊資源。汕尾藏着不少寶貝景點,比如鳳山祖廟、玄武山等熱門景區,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再加上海豐紅宮等一大批紅色景點,以及各式各樣的生態旅遊景觀,要吸引遊客的資源着實不少。汕尾還擁有4家國家AAAA級景區,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總之,通過這次汕尾之行,我對這個城市刮目相看。汕尾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個「深不可測」的謎語,處處都透露着神秘感。地名來歷怪異、語言文化混雜、特色美食奇葩、非遺保護努力驚人、旅遊資源低調耐人尋味等等,這一切都讓我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