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眼錄/東吳才女施濟美\劉 俊

  在古樸的蘇州大學博物館裏,陳列着費孝通、蔣緯國、楊絳等一連串熠熠生輝的校友名字。然而我卻沒有看到施濟美的名字。

  作家施濟美也是東吳校友。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文壇上曾出現過一個以出身東吳大學或為東吳附中教師為主體的「東吳女作家」群,主要成員包括施濟美、程育真、鄭家璦、楊繡珍、湯雪華、俞昭明等,其中以施濟美的作品最多影響最大。一九四七年施濟美出版過兩本小說集《鳳儀園》和《鬼月》,受到廣大讀者喜愛。她的長篇小說《莫愁巷》在香港出版後,曾被改編成電影。

  施濟美雖然創作數量不多,但注重刻畫女性情感把握的自主性,是她與同時代其他女作家最大的不同。在施濟美的小說中,我們通常都能看到一個家世修養俱佳的女性,在貌似柔弱的外表下面,卻有着世事洞明的雙眸和剛強堅定的心靈。她們在與男性交往的過程中,雖然也有純情洋溢的時刻,可最終理性都會戰勝情感。在浪漫的愛情和平穩的日常生活之間,她們常常會回歸普通的人生軌道──因為在她們的眼裏,那才是人生不變的底子。

  就拿《悲劇和喜劇》這篇小說來說吧。小說中的藍婷十八歲時在姑父家,對姑父的學生范爾和一見鍾情,然而范爾和最終卻沒能和她走到一起,而是被姑父招贅為婿。九年後藍婷和范爾和重逢,喪妻的范爾和對藍婷展開了熱烈追求,對此藍婷也曾有過動搖,但最終「她想起許多名利場中的事,她想起許多繁華世界中的人,最後,她的眼裏的那點痴痴的情意沒有了,她使勁的撒開了他的手」──她終於決定徹底斬斷過去的情思,讓情感、心靈和身體都回到愛她的丈夫的懷抱。

  「五四」時期的女作家普遍把女性對愛情的追求,作為她們詮釋婦女解放的最佳註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施濟美對這個問題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她看來,相對於女性從男性那裏尋找「愛」以獲得解放,女性在愛情上具有自主性才是更高意義上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