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國資基金成「耐心資本」 拉長考核周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建議拉長考核周期,讓國資基金成「耐心資本」主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王莉  攝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建議拉長考核周期,讓國資基金成「耐心資本」主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王莉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莉 杭州報道)「科技創新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對未知路徑的探索充滿了荊棘,充滿了失敗,需要自由的、平等的、充分的競爭。」因此,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在提升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的作用非常重要,也需要政府盡可能地營造這樣一個充分競爭、平等競爭、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能夠去冒險。

  田軒認為,國資背景的基金是真正有可能成為「耐心資本」的主力軍。「從1993年開始,外資進入中國進行風險投資嘗試,到2008年創業板成立,10多年的時間,基本上是美元基金佔主導位置,特徵是『兩頭在外』。美元基金在海外成立基金投國內的項目,然後到海外去退出。直至2008年創業板成立以後,打開了退出渠道,人民幣基金迅速崛起。」

  從制度層面尋找解決辦法

  他分析,近年來國資背景的基金風險投資佔比明顯增加,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不是完全市場化的運作。地方引導基金可能更多具有招商引資的動機,更多想着把資金引進來,把好的產業、好的企業引進來,提升當地的就業、GDP增長和稅收等。」對此,他提出需要因地制宜,加強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尋找解決辦法。

  「例如評價機制方面,在考核投資時,因為新質生產力創新周期非常地長,是不是可以把考核周期拉長一些,而不是以年度為單位考核,真正體現『耐心資本』,給相應的從業投資人足夠的時間。」他說,「在考核的時候,能不能夠把投資的項目進行打包考核。從市場化基金來說,投10個項目,9個全是虧的,或者投100個項目,99個全是虧的,只要一個能夠賺幾十倍上百倍的回報,能夠完全覆蓋原本損失,這就是好的投資。」

  田軒認為,由於國資背景的基金涉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以及相應的審計風險等,對單個項目進行考核自然會影響到對創新導向的引領。「大家更願意去投後期穩健的項目,不太敢去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項目,又變成『明股實債』了,可以借鑒市場化基金進行相應改善,在機制設計方面做一些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