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毅余元佳 師生情誼不泯 紅棉白梅相酬唱

◆余元佳(中)、陳子毅(右)和趙少昂在一起。
◆余元佳(中)、陳子毅(右)和趙少昂在一起。

◆余元佳作品《梅林》(局部)
◆余元佳作品《梅林》(局部)

◆余元佳《英雄擎天享太平》
◆余元佳《英雄擎天享太平》

◆余元佳的山水寫畫更為寫實。
◆余元佳的山水寫畫更為寫實。

◆陳子毅《英雄頌》
◆陳子毅《英雄頌》

◆陳子毅的山水有嶺南畫派風格。
◆陳子毅的山水有嶺南畫派風格。

◆陳子毅《紅棉喜鵲》
◆陳子毅《紅棉喜鵲》

◆余元佳
◆余元佳

  嶺南畫派名家陳子毅,酷愛繪嶺南春,在他筆下,紅棉是最為引人入勝的主題。陳氏以沒骨寫意技法繪就的紅棉色彩淋漓酣暢,枝幹氣宇軒昂,因此有「陳紅棉」之美譽。陳氏入室弟子余元佳,擅繪風景,他於1989年完成的《千尺香江圖卷》以當代水墨記錄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九、新界共187個景點,作品於2022年獲香港藝術館收藏。近日,陳子毅、余元佳師徒首次在港巨型聯展,除展出二人共超過130幅畫作外,亦展示余元佳38位門生佳作。在陳子毅身故五年後,以此展覽見證跨越三代的師生情誼,呈現嶺南畫派的傳承匠心。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部分作品由受訪者提供

  陳子毅、余元佳師徒相知近六十載,余元佳於19歲時便拜陳子毅為師,其後與其二女結為連理,此後他們既是師徒,也是家人。今次展出的《梅花·卜算子詞》和《梅林》,就是師徒二人以繪畫互相酬唱的見證,在兩人的筆墨之中,既可以看到傳承,也見到後輩毫不遜色的開創與突破。

  師生酬唱各擅勝場

  《梅花·卜算子詞》為1965年時陳子毅所畫的作品,約2米長的原張古紙上所繪紅梅落筆蒼勁,書以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詞,相得益彰。余元佳非常尊崇這幅作品,一直希望可以作出一幅畫作為呼應。醞釀多年,終於在2015年,創作了十米巨型橫幅《梅林》,在繁花之中一條梅林小徑引人入勝,一筆一畫凝聚了余氏四十多年的功力,風格不落俗套。

  余元佳說:「香港沒有梅樹林,我就靠着徒弟在內地采風攝下的梅花樹,研究出梅林的布局,畫中的每一寸都精心布置過,形成前後的景深。這幅畫足足畫了73日。」他建議觀者在觀看大幅的長畫卷時,除了湊近沿畫細賞,也可以站遠一些看:「長畫,遠看會更美。」

  同繪紅棉不同演繹

  對於老師最擅長的紅棉,余元佳也不避諱去創作。陳子毅最為出名的紅棉作品是《英雄頌》,他早年居住在廣州,曾就讀廣州美專,先後得名家趙少昂和高劍父指導。他深受廣州的革命事跡與歷史影響,因此創作《英雄頌》,以紅棉象徵烈士的一腔熱血。陳子毅亦喜歡在紅棉中加入喜鵲的形象,如作品《紅棉喜鵲》,畫的就是兩隻鳥兒在花簇中嘰喳的情景。

  余元佳的《英雄擎天享太平》亦是一幅紅棉花鳥畫,但他畫的鳥是和平鴿。可以看到,比起陳子毅的寫意,和運用大量的意筆、以墨塊替代線條,余元佳的寫畫更加寫實,他畫的鴿子呈現工筆的痕跡。

  酷愛長卷氣勢恢宏

  余元佳於1979年移居香港後,一邊畫畫一邊撰寫藝評,推廣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水墨藝術。除此之外他亦廣收學生,桃李滿園。他對於香港的感情,融合在一張《千尺香江圖卷》裏。這幅作品是九十年代年他花8年時間所作,共長九百多米的畫卷,涵蓋港九、新界共187個景點,在香港大會堂展出時,因為太過火爆,觀眾排隊出現了人龍。「1995年,沒有航拍,只有用寫生的方法,去到港九、新界各個地方,山裏、鄉村,每次寫生一回到家就整理構圖,這樣將素材一路積累下來。」今次亦展出他的另一幅長卷《香江古情今貌》,這幅作品與千呎長卷呈姊妹篇,一外一內,一遠一近。

  兩幅作品飽含余元佳對香江的讚嘆之情,亦彰顯他非凡的剪裁、組織技巧。繪畫長卷,最難的是如何將所有部分統籌剪裁,再運用想像構成視角的透視。余元佳自言喜愛繪畫長卷:「因為長卷最終呈現的效果氣勢恢宏,非一般畫幅能比。」這也是他願意花費數年去創作一幅千尺長卷的原因。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他,雖然視力不及從前,但他稱只要能創作,就會繼續創作下去。

  是次展覽是陳子毅、余元佳在港首次大型聯展。陳子毅身故五年來,第一次有三十多幅國畫在港展出,而余元佳上一次個展已是十年前。今次他揀選約過百件作品,絕大部分未經公開展出。跨越三代的師生情誼,超越時空的不渝匠心,令這個師生作品展聯展意義非凡,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