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緩垃圾徵費理性務實 發展環保產業任重道遠

  特區政府昨日宣布暫緩實施垃圾徵費,並會持續檢視工作進度,明年中再向立法會匯報相關工作。經過「先行先試」實踐,反映目前實施垃圾徵費存在難以妥善解決的實際困難,暫緩實施實事求是、理性務實。環保減廢是世界發展大勢所趨,儘管暫緩實施垃圾徵費,政府仍要在推動環保上下大力氣,尤其要發揮市場力量,大力發展垃圾處理、資源回收產業,提升市民環保減廢意識,為未來更好推行垃圾處置和環保產業創造有利條件。

  政府從4月1日起實施垃圾徵費「先行先試」,發現參與試行計劃的居民仍未能適應計劃,不少人覺得擾民,商戶則認為會增加成本不利營商,大部分意見建議暫緩實施徵費。「先行先試」的結果顯示現行做法減廢成效不太理想,只有個別試點減少了一兩成廢物,「三無大廈」和商場的廢棄物都無明顯變化,七成住戶及六成商戶都表示沒有因此改變垃圾棄置量。因此,政府暫緩實施計劃,待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措施,是負責任的做法。

  不過,實施環保減廢的方向正確,暫緩垃圾徵費,並不代表永久擱置,而是爭取更多時間,為落實計劃做更周全準備。政府會繼續推進各方面準備,包括做好對市民的宣傳教育。由下個月起,政府逐步向所有公共屋邨住戶,每月免費提供20個指定垃圾袋,為期半年,借此引導居民透過用指定垃圾袋處理垃圾,評估和減少產生垃圾量。屋邨清潔工人亦能夠在此過程中,熟悉如何處理指定垃圾袋,無須改變工作模式。政府、市民、物管和清潔業界在過去幾個月的討論和參與「先行先試」,加深對垃圾徵費的了解,進行了有益嘗試,這些經驗不會白費。

  有環保團體擔心,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可能會令本港環保工作倒退,甚至造成「垃圾圍城」。其實,垃圾徵費只是政府廢物資源管理的一部分,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對整體環保減廢影響不大。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在立法會表示,政府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的垃圾焚燒發電,確保2035年停止使用堆填區處理垃圾。事實上,市民生活和商業活動產生大量垃圾,僅靠堆填不可持續,垃圾焚燒發電是理想的處理方式。隨着技術進步,現在的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十分先進,適合在本港採用、發展。

  根據政府資料,本港第一座垃圾焚化爐預計於明年投入服務,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固體廢物;而籌備中的第二座焚化爐,預計每日可處理約6,000公噸,合共可以處理全港每天產生的1.5萬公噸垃圾的大部分,如果再興建第三座垃圾焚化爐,就能夠實現「零堆填」的目標,更可以通過焚燒垃圾來發電,實現「變廢為寶」。廣東省生活垃圾焚燒佔比已高達81%,有10個地級市基本實現生活垃圾「零填埋」,這些經驗值得本港取經學習。

  另一方面,資源回收行業發展滯後亦是本港未能實施垃圾徵費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垃圾本可循環再造,例如紙箱、金屬、廢舊家電等,做好垃圾分類、妥善回收再造,不僅善用資源,更是很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國務院辦公廳今年2月份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要暢通回收管道、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等,目標是做到今年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突破4萬億元人民幣。《意見》提出要發揮好政府作用,調動企業積極性,運用市場化方式共同努力,讓循環鏈條真正暢通起來,把垃圾變廢為寶。本港亦應以此為目標,以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相結合,全面支持本地資源回收業發展,增強市民環保減廢意識,令未來實施更有效的垃圾處置體系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