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處理垃圾分類 加強回收減焚化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消費市場規模龐大,回收產業一直面臨重重挑戰,例如大量且難以分類回收的塑料、受污染的廢物,以及勞動力短缺問題。回收業近年成為人工智能(AI)技術的新興應用場所之一,科企積極研發垃圾分類機械人代替人類操作員,更快更準確地完成回收工作。當回收廠引進自動化技術,就有能力處理污染程度更高、更多類型的回收材料,減少垃圾焚化與掩埋量,人類員工則被調往相對安全的工作崗位,或經培訓後與機械人進行協作。

  據市場研究公司Brainy Insights估計,去年全球垃圾分類機械人的市場規模為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 到2033年將達到123.8億美元(約966.7億港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0%。系統用於自動進行分類和分離不同種類的廢棄物,這些機械人使用感測器、AI和機械手臂等技術,來識別、選擇和分類廢物流中的各種元素,主要目標是提高回收率及廢棄物管理程序有效性。

  識別逾90%可回收物品

  垃圾分類機械人配備攝影機和感測器,可根據物體的視覺特性或化學特性,來掃描和評估物體。收集數據後,複雜的AI演算法對其進行處理,使機械人能識別和分類物品,包括金屬、玻璃、塑膠和紙張,使用機械臂或其他機械方法來擷取和分類已識別的材料,並藉着夾具或抽吸裝置處理不同廢料。它們支援更高的回收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回收品質並提高工人的安全。

  美國回收機械人公司AMP Robotics是業界領導品牌之一,其機械人產品和人類一起在回收中心工作,每分鐘可分類多達80件物品。相比之下,人手每分鐘只能完成約40次分類,生產力直接躍升一倍。

  同領域的其他初創公司也正開發專有的AI演算法,能識別廢物流中超過90%的可回收物品,例如加州初創企業Glacier研發出的垃圾分類機械人,運用AI辨識各種物品材質,從回收物輸送帶上拾起,並將它們分類到正確位置;該款機械人設計適用於任何人可站立的地方,安裝簡便能在一天內完成。

  當AI技術逐漸進駐資源回收設施,也意味着消費品包裝公司、零售商及包裝製造業者,掌握更精細的數據蒐集與分析能力,能檢視特定產品包裝之品質、流向、回收情況,而在「生產者責任延伸」概念日益受矚目的脈絡下,這點對業者來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