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建築成本上升之對策

  溫和達 北區區議員

  香港近年投放大量資源於各項大型基建工程項目,未來幾年政府工務工程開支,每年將超過1,000億元,加上私人發展項目,建造業的總工程量,未來十年每年預計將達到2,400億元至3,750億元,這些工程將支撐着香港未來發展。

  然而,建造成本不斷增加,不利業界經營,同時削弱香港競爭力。根據《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3》數據,香港在100個城市之中,建造成本在亞洲仍然排第一,全球排名第八。本港建造成本高昂,除因為人手老化及短缺,也受地盤面積、政策及建材等因素影響。以建材為例,香港不少建材依賴進口,售價本身已高,還需要更多的運輸時間及費用,容易造成工程超支。不過,隨着內地建材質量不斷提高,價錢更具競爭力,運輸成本低,供應亦穩定,政府可考慮簡化相關測試及審批程序,讓業界可採購更多便宜及穩定供應的內地建材以降低建造成本。

  部分建材必須依賴本地生產,例如工地最常用的混凝土,因其須在兩小時內運送到各區工地,故不能靠外來進口。業界已指出,隨着全港建築工程數量增加,混凝土用量日益增多,產量至今年年底開始變得緊張。當局應研究如何規劃建築用地,例如新建混凝土廠房,以確保本地建材穩定供應,從而遏止成本急升。早前政府有意為《空氣污染管制條例》修例,加強對混凝土營運者的規管,業界提出反對,指會推高營運成本,不利行業發展。政府任何修例應要取得平衡,以防建材供應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