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廣東需引進文學影視改編人才

  趁着香港文學舘開館來港交流,張培忠告訴記者,在港期間,他還要去找找類型文獻,比如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等。「我們希望能再建一個單獨的文學館。探索更多元的投入機制,再在大灣區建一些專題文學館。」他表示,來到大灣區、對金庸好奇的人士,都能找到專屬的文化地標。這些「構建」的事情,總要有人去想多一點,先做一步。

  張培忠的作品,也有被改編成電視劇。香港青年作家葛亮的作品《燕食記》,其影視版權已經被騰訊買下。 在這人人都談論文化產業重要性的光景,每個能代表某種文化精粹的名字,也會被冠以「圖騰」光環。張培忠認為,「圖騰」光環越多,那個地方就越能被更廣泛地看見。不少香港人將這看成是「插旗」效應,揮舞影視文娛大旗,替某地某行業寫下一些神話。「影視創作,對當前的廣東來說其實還是一個短板,我們有資源,也能同『橋頭堡』地位的香港一起攜手,廣東應該成為中國的『好萊塢』。」張培忠認為,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政府、企業、專業人士、文學界和各個層面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把影視文化產業從短板變成潛力板。

  要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人才高地來建設,張培忠積極呼籲和建言:要整合、培育人才,政策需要「放水養魚」,除了政府的引領建設,也要能引入社會資金,只有整個社會對文學有情懷、有興趣,文學才會更好地走向尋常百姓家。

  遠景、願景在前,計劃活動在手,張培忠說,文學館要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就需要有充分的陽光、雨露。「文學館似主幹,各種活動、平台和培育便是枝條。」對此,張培忠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