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兒童幼年喪親 或致信賴缺失
筆者剛閱覽了台灣學者對幼兒面對喪親失落經驗的研究,很多歷史名人如孔子、秦始皇、漢武帝、諸葛亮、成吉思汗等,都是兒時喪親的,這種經歷對他們的人生或多或少產生了影響。
據台灣學者的研究,幼兒在2歲至7歲前處於前運思期,逐漸了解死亡的概念。對於喪親的兒童來說,他們失去了安全感、可靠的家人,甚至失去了被愛的感覺。
當孩童面對喪亡事件,親人的離世,即代表一段關係的結束,帶來了失落的衝擊,兒童失去了依附關係,與逝者關係愈親近,所產生的失落與衝擊亦相對越劇烈,而失落不單純是一個失去的動作,更是一段過程、一種狀態。對兒童而言,喪親意味着關係斷裂、情感連結消失、生活中失去至親之人的改變與調適。
唐玄宗李隆基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玄宗母親早逝,父親唐睿宗的妾室豆盧氏和玄宗的姨媽竇氏共同撫養、照料玄宗。我們無法知道玄宗當時的心理狀態,但可以通過他成長後的行為來推斷。
依附關係失落 親人關係矛盾
有學者認為當依附關係失落,對孩子往後的人際關係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正因兒童處於與人建立信任感、孕育豐厚安全感,以迎接未來的挑戰的關鍵時間。然而,大多數的喪親兒童與人連結產生阻礙。喪親對孩子造成「依附不足症(attachment deficit disorder)」,孩子在與人建立關係的信任感上受到破壞,很難在情感上與他人建立信賴關係,孩童漸漸無法因應人際的社交關係。喪親兒童的依附關係失落,造成情感壓抑、麻木,導致兒童長大成人後依舊封鎖自我。
童年的不幸使得對長輩、同輩的感情格外珍惜。唐玄宗與兄弟之間有一種難得的患難之情,其《鶺鴒頌》中提到:「行搖飛鳴,急難有情,情有餘兮」,把對兄弟的感情寄託為鶺鴒之間的相處,急難的時候對兄弟不離不棄,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兄友弟恭的皇帝,對姨母竇氏,他深懷感恩之情;對楊玉環用情深切,同時也愛屋及烏地重用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然而童年的不幸又使唐玄宗對後輩異常冷酷,一日間將三子廢為庶人。
玄宗將唐朝的盛世推向頂峰,但也親自葬送了大唐的輝煌。他的一生充滿了輝煌與悲劇,既有對感情的珍視,也有對權力的執着。而他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命運的無常。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