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有征】鱗次櫛比
劉 征
鱗次櫛比一詞出自《詩經·周頌·良耜》,意思是像魚鱗或篦子齒那樣一字排開。要說這個詞之所以十分值得書寫一下,是因為它實在抓住了中國美學的神韻。既有一個先後次序,又有動態向前。在我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有兩處極好的描寫都與它有關。一處是《阿房宮賦》。杜牧在描寫宮宇規模的時候這樣感嘆:「(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這說的是阿房宮延綿不絕,走廊像綢帶般向前延伸,飛簷像鳥嘴一樣相互鬥啄。樓閣高低起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國文學史上,這篇《阿房宮賦》堪稱絕唱,辭藻之華麗,登峰造極。不過就這一段,顯然是鱗次櫛比的功勞。
另一處鱗次櫛比的運用來自《紅樓夢》裏的甄府着火。曹雪芹在寫到葫蘆廟失火一節時說,火勢被風吹動,「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只可憐甄家在隔壁,燒成一片瓦礫場了。」當時在看這段描寫的時候,就覺得曹翁真是厲害,寥寥數語,就把這場大火介紹得這樣清楚。讀者先有一個開端,又看到了全局,還有動態。哪裏燒得最嚴重,火勢蔓延幾許,規模如何,無不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鱗次櫛比在中國古人這裏是一而再再而三被用來表達一種場景的。然而我今天說起它可不純粹是為了懷古。只是最近無事,我去過一趟光谷。我想,新到一地,對於當地的各種風土人情、地標名勝總要領略一番,這也在所難免。但這個光谷,實在是現代版的鱗次櫛比。
此地號稱是武漢的硅谷,被湖北省期待為本省高科技的所在。可就一個遊客而言,最先關注的是它的那條十分著名的風情街。它的起點是光谷燈帶。我曾經在一篇描述華中師範大學的文章的結尾提到過它。但當時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沒去過此處,所以對於旁人的描述有些摸不着頭腦,就誤以為它是一個地下之城。就像長沙的國金街,或者香港那個已經被拆掉的九龍城寨,都是不見天日錯綜複雜的。不過親身經歷,才知道它其實是鱗次櫛比的美學。
作為一個起點,從光谷光帶出發,經過一個不太起眼的老商場作為入口,過去以後,逐一呈現在眼前的是西班牙風情街、意大利風情街,最後是法國風情街。這些大街依次排開,繼往開來,讓人有種移步換景的新鮮感。
它讓我想起了南方的很多古鎮,最著名的自然是烏鎮,在江南一帶,這類水鄉頗多。它們的格局是中間有一條河流,兩邊一字排開各種店舖與人家。在沒有遊客的時候,這些地方都十分寧靜。光谷風情街卻不是這樣,它的沿途盡是西式建築,不過妙在整體的美學卻是東方式的。
確實,鱗次櫛比是一種東方美學。在藝術史當中,有一個詞叫移步換景,古典繪畫一直都這樣布局。無論是清明上河圖,還是千里江山圖,無不如此。它與西方的透視美學完全不同,一個重視空間延展,一個注重平面延展。光谷就是這樣一條街。而它之所以值得一書,是因為它展示了一種東西方交融的方式,也避免了一種東方焦慮。畢竟,表面看來,它是一處西方風情街,可細細琢磨,它在整體上可不是東方式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