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資本主義衰落之謎 「大政府」派錢救市成災

  專家:美不健康地依賴寬鬆貨幣政策 致債務水平逼近紅線

  香港文匯報訊 債務水平逼近紅線、社會不平等持續拉闊,美國以往吹噓的美式資本主義,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洛克菲勒資本管理公司國際業務負責人、經濟專欄作家沙爾馬上周六(5月25日)在《金融時報》撰文,直指美式資本主義不健康地依賴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大政府式」經濟刺激計劃。試圖透過高額支出緩解經濟衰退,反而令當局債台高築,金融市場呈現虛假繁榮,民眾生活水平不見提升,自然對美式資本主義失去信心。

  沙爾馬指出,美式資本主義自詡尊重自由市場的「小政府」從未出現,「反而是近百年來,作為支出者、借貸者和監管者,美國政府幾乎都在擴張。」統計顯示1930年至今,美國政府全年開支從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不到4%,驟增至現時的24%,若涵蓋州級和地方政府開支,比例更達36%。政府開支增加,稅收卻不見變化,當局只能不斷借貸,過去罕見的政府赤字也成為常態,美國現時國債水平已達GDP的120%以上。

  市場變依賴 「經濟自由」大幅下滑

  金融市場的表面繁榮背後,是當局愈發寬鬆的資金流動政策。沙爾馬分析稱,1980年代起,為避免政府債台高築引發市場動盪導致大蕭條,每當金融市場出現波動,聯儲局便匆忙與政府合作,為大型企業及銀行輸血,派出高額福利救濟中低收入人士,以為只要投入足夠資金,便能令整個社會免受經濟衰退影響。

  美國政府不斷擴大權限派錢救市,令市場形成依賴心理。沙爾馬直言,如同芬太尼在美國濫藥成災一樣,「美國應對經濟困局的鎮痛方式,令整個經濟系統沉迷於政府援助,美式資本主義引以為傲的所謂『經濟自由』大幅下滑。」過去20年間,在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度排名中,美國已從第4名跌至第25名。

  「借貸紓困調息監管刺激經濟」惡性循環

  沙爾馬分析,美國歷屆政府似乎認為,只要在經濟復甦期間增加儲蓄,日後便可大幅支出緩解經濟衰退。自1960年代推出首個大規模紓困計劃,以及1987年聯儲局首次公開承諾介入金融市場救市以來,美國政府持續數十年入不敷出,不論美國經濟狀況如何,政府都要承擔高額債務,聯儲局無法減息時,便要大量購入債務降低借貸成本,陷入「借貸、紓困、調息、監管、刺激經濟」的惡性循環中。

  沙爾馬指出,美國政府自身債台高築,令經濟系統更為脆弱,也變相給自己日後應對危機增添壓力,「不斷累積的債務會持續放緩美國經濟復甦的進度,美國經濟增長的波動趨勢,就似危殆病人趨於平緩的心電圖一樣。」

  沙爾馬強調,美國政府應當停止大規模派錢的救濟方式,真正保證金融市場擁有充分自由度,「真正的領導人應當傾聽建議,他們對於經濟事務的過度自信需要被遏制,以免帶來更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