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視窗】「口傳心授」教學法的必要性

  上兩期的拙作以《優化師徒制》為標題,為免大家誤會我是說自己提出的建議比傳統師徒制優勝,所以在這處先作澄清,我的建議只是針對香港現況的折衷辦法,重點在把戲曲「口傳心授」的教學法延續下去。2000年以前,我主張戲曲訓練應以學院制代替師徒制,以解決師徒制缺乏系統性教學的弊端。但自從2004年我在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擔任傳承小組召集人開始,我慢慢認識戲曲表演的核心部分和「口傳心授」的關係,學院系統化教學只適用於基礎訓練,演員要提升造詣,必須找個好師傅帶領。

  上海戲劇學院學報《戲劇藝術》在2022年刊登冉常建撰文的《論戲曲表演教學中的「口傳心授」法》 一文裏,談及「口傳心授」教學法的必要性,他說:「中國戲曲是以程式性歌舞意象表現審美生活的表意主義戲劇。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孕育了獨一無二的表意主義戲劇。中國戲曲與中國古典藝術眾體同源,傳承這種詩意化藝術的有效方式是口傳心授教學法。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表意主義戲劇積累了大量的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哲學觀念、美學理念、藝術思想、技術要領、絕技竅門等,其中有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正如中醫的人體經絡用西方的實驗科學、人體科學,或常規思維都難以確切解釋那樣,戲曲藝術需要特殊的口傳心授教學法,才能將其精華、精要、精髓等精確地傳授給學生。可以說,口傳心授教學法的使用是表意主義戲劇本身所具有的獨特規律和美學意蘊所使然。在中國古典藝術中,戲曲、古文、書法、繪畫、舞蹈、音樂、武術、曲藝等都需要口傳心授教學法。」

  「口傳心授」主要是指師徒間口頭傳授、身體示範、心領神會。這種教學方式很依賴老師的修為,如果老師沒有完整地掌握「口傳心授」教學法,或者沒有足夠的文化藝術修養,就很難充分發揮「口傳心授」教學法的育人功能。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