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藥註冊漫長 「1+」機制提速

  患肺癌末期的黃先生目前病情雖已受控,但仍有機會出現反覆,甚至抗藥性。據他了解,另有一隻肺癌標靶藥將在外國使用,適合更重病情的患者,惟藥物目前在內地及香港未上市,「香港審批註冊制度緩慢,最快可能2026年才在港使用,如果能縮短註冊時間就能幫到唔少病人。」

  香港現行的「第二層審批」藥物認證制度下,新面世的處方藥物須取得36個列表地方(包括美國、歐洲等地)監管機構中,最少兩張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才可在港註冊,而該36個列表地區以外國家研發的新藥,不容易獲得兩張CPP在港註冊,過往紀錄顯示耗時五六年已是常態。

  故去年施政報告新推出「1+」機制,將兩張CPP減至一張,另加藥物在本地進行的臨床試驗數據,符合要求後便有條件在港註冊。香港執業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區兆基表示,「1+」擴大新藥在港註冊的渠道,但門檻仍相當高,「建議政府考慮擴大臨床數據的要求,不一定是本地,華人或亞裔測試者數據也接納。」

  衞生署回覆指,自去年施政報告公布「1+」機制以來,已收到超過60間藥廠約210個查詢,並積極跟進。其中一款名為Fruquintinib的標靶藥(1MG與5MG劑量)透過該機制已於今年1月在港成功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