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費透視/村民促停堆填區 加快垃圾焚化發電

  圖:打鼓嶺的松園下村距新界東北堆填區僅三公里,氣味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村民。\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圖:打鼓嶺的松園下村距新界東北堆填區僅三公里,氣味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村民。\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這座確是山,但這座是垃圾山。」在新界打鼓嶺區,居民指着不遠處的新界東北堆填區說,村民與堆填區為鄰接近30年,長期忍受惡臭與蚊蟲滋擾,看着河水由清澈變為土黃色。

  立法會議員兼北區區議員陳月明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以堆填處理垃圾的方式十分落後,她不斷接獲堆填區附近居民的求助與投訴,要求政府盡早關閉堆填區的運作,同時加快焚燒垃圾發電設施的興建工程,並應增加有關設施的處理容量。\大公報記者 鍾佩欣(文) 林良堅、許棹傑(視頻)

  本港現有三個策略性堆填區,分別是位於屯門稔灣的新界西堆填區、打鼓嶺的新界東北堆填區,以及將軍澳大赤沙的新界東南堆填區。打鼓嶺堆填區自1995年開始運作,現時面積95公頃,每日接收約6800公噸垃圾,包括都市廢物、豬糞等。

  《大公報》記者於本周一(20日)到打鼓嶺的松園下村實地觀察,從村內抬頭可眺望到三公里外的新界東北堆填區,山上是一大片不透氣永久墊層的綠色物料,山邊有一輛一輛貨車進出,傾倒垃圾、廚餘等。

  深圳居民亦受臭味影響

  原居民張先生告訴記者,堆填區所在位置,原本是一個天然山丘,其後被挖掘成山谷,從全港不同地方運來的垃圾傾倒到這裏,一層層堆積,今日變成「垃圾山」,「我們全村人一直看着它(堆填區)長高。」他苦笑說,曾有村外人誤以為堆填區是景點,「的確是山,但這是垃圾山」。

  打鼓嶺堆填區附近除松園下村,還有香園圍村、竹園村、坪洋村等,村民深受垃圾堆填區的氣味滋擾。身兼打鼓嶺區鄉事委員會主席的陳月明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多次強調要求政府停止新界東北堆填區的運作,她說2022年上任立法會議員,一年間已收到逾5000宗投訴,主要是堆填區附近居民受垃圾臭味、蚊蟲等滋擾。有深圳居民向她反映堆填區臭味問題,並在月曆上標記臭味強弱度。

  陳月明是打鼓嶺區原居民,她形容「一出門口就是臭!」情況嚴重時,在浴室稍為打開窗戶,臭味即飄入室內,當臭氣強烈時,村內蒼蠅數量便隨之增加,滋擾村民生活。未有堆填區時,村內河道的水源是可以飲用的,河內有蝦、蟹等,但現時只有泥黃色的水,「堆填填了那麼久,都滲透在土地內。」

  張先生說,每當村民反對堆填處理垃圾,外界就會有「垃圾不掉在打鼓嶺堆填區,掉在哪裏?」的回應。他說早於10年前,村民已不敢在屋內開窗,臭味更吸引過百隻烏鴉在村內出沒,一早到晚在樹上「吖吖」叫,他形容是從視覺、聽覺,到嗅覺的三重滋擾。

  「香港還在用堆填方式處理垃圾,真的很落後。」陳月明說,村民希望政府盡快停止以堆填方式處理垃圾。她指政府近年針對臭味外溢、周邊環境衞生問題,加強噴灑礦物砂英泥漿塗料、增設氣味中和機、覆蓋滲濾污水池,以及加強對氣味的監測等措施,情況有改善,「做了好過沒有做」。

  I·PARK1最快明年投入服務

  為了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垃圾,政府正在興建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轉廢為能的焚化發電設施I·PARK1,並籌備興建I·PARK2,但預計分別要到2025年、2030年才投入服務,每日合共可處理9000公噸垃圾。環保署預計,當I·PARK2投入運作後,打鼓嶺堆填區將轉型為只接收建築廢物。

  陳月明表示,政府應盡快減少運往堆填的垃圾,包括使用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2,處理禽畜廢料、廚餘等。另外,環保署承諾首個焚化發電設施建成後,廚餘、畜糞等垃圾優先焚燒處理,長遠期望加快焚化發電設施的建造及增加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