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尋味《水滸》小吃 「糕糜」是粥非糕

◆ 圖為閩南小吃「米糕糜」。 網上圖片
◆ 圖為閩南小吃「米糕糜」。 網上圖片

  上一期本欄談到《水滸傳》武大郎的「炊餅」,這一期應有些讀者需要,繼續談談《水滸傳》的另一種民間小食——「糕糜」。

  《水滸傳》第四十七回《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寫「拚命三郎」石秀在祝家莊遇到一個老人,請了他吃「兩碗白酒」、「一碗糕糜」。這個「糕糜」,看來是一種食物?其實不然,從小說的第四十五回《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或可見端倪。

  「傾潑」一詞見端倪

  該回寫到城中有一個賣「糕粥」的王公,一早挑着擔糕粥,點着個燈籠,卻被死屍絆了一跤,把「一擔糕粥傾潑在地下」。大家可以留意,小說描寫「糕粥」散落的動詞是「傾潑」,也即是說明了「糕粥」是液體狀,是「粥」而不是「糕」。

  而在後一回,即第四十六回《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店》,王公被蘇州知府審問緣由時,便回道:「老漢每日常賣糕糜營生……不看下面,一交絆翻,碗碟都打碎了。」從這段對白可以看出,王公賣的「糕粥」又叫做「糕糜」;換句話說,這「糕糜」就是粥狀(即液體狀)的食物。

  那「粥」為什麼叫做「糜」?作為福建人,我會告訴你,其實在我甫懂事時,便只知道「糜」而不知「粥」,因為閩南語把「粥」喚作「糜」。按《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載,「糜」有兩種發音,一為「muâi」,一為「muê」。我是南安人,所以偏向泉州話發音的後者。

  說回「糜」,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指,它是「糝也」。那什麼是「糝」?許慎說「以米和羹也」,所以「糜」在古代本來就是指「粥」。

  其實,這個叫法很常見,例如1,500年前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便指出,在正月十五日,人們會「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而在此條之後註者引《齊諧記》便解釋道:「以酒脯飲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也是以「豆粥」解釋「豆糜」。

  今日仍可吃到「糕糜」

  至於「糕糜」是什麼,其實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元朝《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糕糜」條云:「羊頭煮極爛提去骨。原汁內下回回豆。候軟下糯米粉,成稠糕糜,下酥蜜松仁胡桃仁和勻供。」「回回豆」,就是今日的鷹嘴豆的種子。元人做法是用羊頭熬湯,加入回回豆。燉爛以後,便放入糯米粉,調成濃稠的粥,最後還會加入甜的堅果作為配料。這做法有點像《荊楚歲時記》的「加油膏其上」做法,不過元人不單是放肉在粥之上,而是直接用肉湯。

  第二種是今日福建人、台灣人仍會做的「米糕糜」,「糯米粥」。那是加入了桂圓、砂糖、紅棗等佐料和糯米一同蒸煮的粥品。一般來說,是作為立冬或冬至等節日的祭拜食品。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媽媽還蒸煮這種「米糕糜」祭祀「床母」(管轄床的神祇)。它的味道甜甜的,挺好吃。不過,可能是因為長大了,不太愛吃甜食,近二十年來都沒見過媽媽再做這種祭祀食物。

  ◆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